中午放学,我准备把班里一名不会背书的男生留下来,对他进行惩罚。可是我没想到,这名男生睁大了眼睛笑嘻嘻地说:“老师,您给我一次‘豁免权’吧?”我一愣,随即问道:“什么‘豁免权’?”
男生回答:“您不把我留到学校,我中午回家背书,保证背会。”我略一思考,就答应了他。
下午我刚上班,这名男生就到办公室顺利地把课文背了下来。看来,我的“豁免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我问这名男生:“课堂上你怎么不好好背书呢?”
这名男生对我说:“课堂上大家都在背书,教室里不安静,我实在背不会。”我逗问他:“中午教室里多安静,你留下来背书多好啊!”“我留在学校肚子会很饿,没心情背书。”他睁大眼睛看着我说。这名学生调皮的表情中流露出的是诚实,当我答应他后,他欢欢喜喜地走出了办公室。
作为教师,有时候对学生的成长太过一厢情愿,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不折不扣地付之于行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比如这名男生,他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背书。其实,总有学生会掉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小生命里都潜藏着满满的成长能量,这些能量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逐一挖掘,而不是一刀切式的硬要求。
有时候,教师总认为自己所有的教育方法是最佳的。但是,有些教育方法对个性独特的学生来说未必是最好的。只不过学生惧于教师的威严,不敢说罢了。这名男生敢于向我要“豁免权”,我很庆幸给了他。如果我不接受他的请求,不给他一次“豁免权”,在饥肠辘辘之中,他还能淡定地把课文背会吗?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真的不妨蹲下来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倾听他们的心声。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原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教师完全可以给他们一次“豁免权”。教师用宽容融化学生的错误,会让学生心里暖融融的,师生关系也自然和谐了。
曾经有一名班主任,因为学生没穿校服,就气呼呼地让学生回家换衣服、叫家长。结果,家长到学校气不打一处来,跟班主任发生了语言冲突。学生不穿校服,教师完全可以给他一次“豁免权”。下次学生穿了不就行了,教师真没必要兴师动众。
仔细想想,我们对学生的错误是否过于敏感?如果学生是无意犯下的小错误,教师完全可以多用一些饱含温暖的教育方式来代替冷冰冰的制度惩罚。比如,给学生一次“豁免权”、送一张犯错月票卡或成长加油卡等。我班就有两名常犯小错误的学生,我连续一个学期送他俩每人一张犯错月票卡。从第一个月允许犯错八次,到第二个月五次、第三个月两次、第四个月一次,最后两名学生主动归还了犯错月票卡。他们不犯错误了,根本用不着犯错月票卡了。
如果教师固守讲台,耍班官威风,我想学生除了害怕外,是不会亲近教师的。师生都是人,都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多采用一些有创意、有意义的方法教育学生,师生关系会多一分和谐,别忘了师生关系是教育最大的生产力。我很庆幸,我给了他们犯错月票卡和“豁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