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刘大风

刘大风,原名刘介风,1906年生,南乐县佛善村人。1923年,刘大风考入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与同学共同编辑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与旧文化、旧学派进行斗争,时为“濮阳八才子”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刘大风等组织领导大名七师、大名十一中、第五女子师范等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发起抵制日货运动。通过这些斗争,刘大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表达自己投入革命洪流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借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句,抒发革命风暴势不可当的雄心壮志,将自己的名字刘介风改为刘大风。

1926年8月,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冯品毅来七师任教。冯借讲课和与师生谈话的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及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还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时事报告。10月,冯介绍刘大风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大风是南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7年1月,大名七师放寒假后,刘大风肩负发展党组织的使命回到家乡佛善村。4月,佛善村党支部成立,支部书记刘峰,组织委员潘斌,宣传委员刘介发,是南乐县乃至濮阳市的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它揭开了在南乐县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实现翻身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10月,中共濮阳县委成立,刘大风任书记。县委工作开展得很扎实,很活跃。他们印发自编教材,对农民进行教育,展开与地主豪绅的斗争,取得了不少胜利,扩大了党的影响,党在这一带群众中的威信更高。

1937年10月初,刘大风任中共临时直南特委书记,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支持组织和参加抗日武装。关于人民抗日武装的建军原则,刘大风明确提出要以红军为榜样,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河北民军四支队,团结各阶层人民,以抗日高于一切为宗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

1941年12月,刘大风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委会主任。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月里,刘大风带领民兵坚持敌后游击战,参加过多次反扫荡斗争,为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5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分割解放区的企图,八路军发起了邯郸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刘大风负责五分区的后勤工作。他组织民兵参军参战,发动群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帮助部队运送粮秣,救护伤员,押送俘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

1947年,刘大风带领地方干部百余人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刘大风历任河南省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南军区人武处处长、中共广东铁路局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监委副书记等职。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遗余力地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

刘大风廉洁奉公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也是令人敬佩的。几十年来,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切按党的原则办事,从不用党和人民给的权利为个人谋私利。他的大女儿安林和女婿吴玉虎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内地后,要求他说说话,能让组织上将其分配到广州工作,以便照顾老人。刘大风教育女儿和女婿:“作为党的干部要服从组织分配,从工作出发,不要光考虑个人。”结果,他俩都按照组织的分配到外地其工作了。

刘大风在个人生活上,一向布衣素食。但对战争年代和他战斗过的同志及烈士遗属却是关怀备至,时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帮助有困难的同志。在他生病住院时,听说内黄县后化村(原属濮阳县)一位90多岁的老农会会员得了病,特地让大女儿替他给这位老人寄钱,让其好好看病。

1986年年初,刘大风由肺气肿发展到肺心病,呼吸困难,病情恶化,于1月22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0岁。

刘大风临终前嘱咐子女:“1.身后事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办,一定要从简;2.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让组织为难;3.骨灰送回老家;4.我是老党员,干了一辈子革命,认为还是共产党好。”

2020-04-21 1 1 濮阳日报 c58525.html 1 刘大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