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是语文学科五大板块中重要的一部分,统编教材改版之后,从习作目标的确定、习作内容的选择到习作策略的实施,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动。在每个单元安排了大作文,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4—6年级语文园地设置了词句段运用的句式仿写,随文学习中还有小练笔,我们要“立足教材、习得方法,让小练笔落到实处”。
从中高年级开始,教材当中设置了小练笔栏目,这些小练笔大多是由教材内容或形式生发出来,立足于文本语言特色和学生年段学情,结合点更小,练习的针对性更强。 让学生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以“得言得法”为目标,边阅读文本边尝试练笔,不断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立足教材,精准施教,将小练笔落到实处?
勾连文本,学以致用
小练笔是写得次数相对少,不求完整篇章架构的片段式的书面语表达练习。这些小练笔虽多位于课后习题中,但是老师要做一位有心的引导者,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勾连小练笔的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如,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课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针对小练笔,首先,我带领学生品读父亲的话,思考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做比较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一样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花生这些特点,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会感受到课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借助落花生的特点,找到它与人的品质相似之处,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先写事物的特点,再写自己由此想到的人,最后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这样的文本学习,就为小练笔打下扎实的基础。我继续追问“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又可以让你想到哪些人。小组交流后,顺势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话。这样的小练笔是在学生清楚课文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仿写,学生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文本与练笔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中习得练笔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有效积累,内化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很明显,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在习作、练笔中尝试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第2课《少年闰土》课文第一自然段,语句生动、词汇丰富,我先带领学生聚焦优美词句,比如“深蓝、金黄、碧绿”表示色彩的词语,“手捏一柄钢叉、尽力地刺去、将身一扭”表示动作的词句,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和学生梳理第一自然段场景描写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在片段仿写中要尝试运用积累到的词句。”
学生写出了如下精彩的片段:“蔚蓝色的天空,火红火红的太阳,下面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拿着一个小网子,轻手轻脚地向一只粉嘟嘟的蝴蝶扑去,那蝴蝶好像知道似的,灵活地将身子一扭,扇动翅膀,反从我的身边飞走了。”学生在仿写中主动运用了有新鲜感的词句,且用得恰当贴切。这时引导学生明白“积累是为了运用,在习作或小练笔中要积极主动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大小结合,有机相容
统编教材中习作编排呈现立体化,单元习作、单项练习、小练笔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网络,有的小练笔就是为落实单元习作的要求而设置的,为单元习作做准备的。比如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课后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而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照样子缩写《猎人海力布》其他段落,把课文缩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选择其他的民间故事进行缩写。这次小练笔是大习作前的一次热身,旨在为单元习作搭桥铺路。
通过小练笔,我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当我们需要把一个长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时,要做到先交代清楚主人公的基本情况;接着讲清楚故事的主要情节;还要抓住关键线索,抓住故事的主要脉络;语言简洁精炼,这就为单元习作——缩写故事,做好了铺垫。
小练笔和大作文,大小结合,有机相容,能够实现读与写的自然衔接。
无论哪种形式的小练笔,都要引导学生根据练笔要求,重点抓住某一个点写两三句话或一个片段。引导学生写小练笔时,所用的时间要三五分钟快速完成,最多不超过八分钟。切忌把小练笔变成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