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所独有的基础素养,是基于当今社会图像信息广泛传播现状下提出来的,逐渐成为人们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图像识读”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对其进行独特审美理解,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对信息获取量及效率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怎么把“图像识读”能力融入高中文人画鉴赏课中呢?教师应先对鉴赏课应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深入思考。结合文人画鉴赏设计教学实例,通过分析“文人画鉴赏”与“图像识读素养”内在美学要求的一致性,对两者融合进一步论证和实例探讨。
领悟“文人画精神”。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展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人参与绘画,笔墨丹青绘山河,所追求的气韵意境与西方绘画写实风格大为不同。每一幅文人画都包含着作者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是对自然形象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清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中国文人画是一种带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高质量的图像,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笔墨的变化,感受到画家的情感起伏。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在所看所思中,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也实现了“图像识读”素养目标。
创新美术鉴赏课堂。美术鉴赏教学离不开图像的展示,对于学生来说,图像不仅仅是“静”的,当“动”起来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课程设置。很多绘画作品出现动画版,可通过《艺术很难吗》《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视频,对相关画作进行知识的补充和积累。美术与其他高考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日益密切,例如历史课本第八课《笔墨丹青》,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扩展到相应时期的中国文人画知识,图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含义和画家的主观情感。
提升鉴赏文人画能力。图像的形式美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在欣赏文人画作品时,不仅分析点、线、面语言元素,还要寻找画面虚实、疏密的对比,探究其表现的意境。图像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反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人画不满足对自然事物的描绘,注重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追求神似,是文人的精神乐园。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理解图像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将“图像识读”能力融入文人画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有效拓展了美术鉴赏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与审美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希望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弘扬我们独特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