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本可以留在繁华都市;与爱人两地分居的她,有理由去实现家庭团圆;摘除一颗肾的她,本应该选择轻松一些的岗位,但她却做了最“不明智”的选择:与爱人两地分居,独自照顾3个老人、2个孩子,拖着病体坚守在三尺讲台,这也是她心中最难舍弃的舞台。
范县颜村铺乡中学语文教师马利英,是一名共产党员。十八年来,她一直坚守在农村教学一线,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家乡,用一腔热情滋养着未来,用知识改变着农村孩子的命运。
破土——初登讲台燃激情
马利英在颜村铺乡马庄村长大,在颜村铺乡中学读完初中。农村的成长经历让她明白,农村孩子要想改变命运,教育是基本的条件,农村要想发展,也得以教育带动。所以,马利英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大学毕业后,马利英通过招教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004年,她满怀壮志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农村教育的天地。参加工作以后,她时刻不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单元小测试,她都要发奖状,有优秀之星、进步之星、努力之星等,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让学生们切实感到被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独创了诗词开篇教学法,让学生积累古诗词;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在完成常规的作业外,她引导学生每天写日记,并坚持每天批改。她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从侧面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这种工作方法,她一直沿用到现在。
颜村铺中学的学生有80%都是留守儿童。那是2005年的一个上午,马利英发现班上的两个孩子撒谎请假,八成去了网吧上网。她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到范县老城的小网吧挨个寻找,汗水湿透衣背,学生满眼惶恐。没有训斥,甚至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和风细雨般的谈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学生既感受到知识的润泽,更收获了妈妈般的慈爱。一年后,他们双双考上范县一中,后来又进入不错的大学。
后来,其中一个学生给马老师打电话:“谢谢您那次把我从网吧拽出来,没有那一次,我不会考上高中,也不会考上大学。”
蜕变——重返讲台放光彩
“要想给学生们更好的教育,提升自己是首要的。”于是,在繁忙工作间隙,马利英把业余时间都用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上,“有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有时一坐就是多半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马利英被西北师范大学录取。
虽然读的是全日制研究生,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马利英在读研究生期间,每到假期都要回家,给学生们上课,把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学到的新知识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马利英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研究生学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导师推荐、同学建议、专业发展、职业前景……一系列的因素好像都不能支撑她再回到老家教书。
而马利英的另一半也已经研究生毕业,由于老家范县并没有适合他的就业岗位,只好选择在四川工作。虽然表示支持马利英的选择,但是也建议马利英考虑跟他在一起打拼,共同经营自己的生活。
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的大城市生活、爱人的长相厮守……对任何人来说答案都再明显不过,但在马利英这里,却显得如此艰难。举棋不定的时候,她又回到家乡,寻找内心的答案。
离开这几年,学校也发生了变化,校园环境好了,同事也多了起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越来越好,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何尝不是马利英的心愿。
2011年7月的一天,马利英正在家中读书,听到有精神问题的邻居大嫂正在追打孩子。9岁的孩子看到马利英出来,急忙躲到她身后,众人也劝走了发怒的母亲。“姑姑,你是老师吗?你会教我吗?我想读书,我想考大学,我想当医生治好妈妈的病。”望着稚嫩的眼神,马利英一时不知道回答。“我以前是老师,但现在我想去外面的世界。”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看着那无助的眼神,她说了句:“你好好学习,等上了初中,我就教你了。”
安抚好孩子,马利英马上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远在四川内江的爱人:“我还是想留下来,我还是想回到原单位去教书。农村孩子真的需要我,我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们,虽然成功的道路不止读书这一条,但它是最近的一条。”这个决定虽然在那一瞬间作出,但这些话好藏在心中很久了。
笃爱——患疾不舍师生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接下来的日子,马利英结婚生子,由于爱人远在四川工作,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这个乡村女教师肩上。
学校早读6时开始,马利英提前半个小时离开家,半睡半醒的孩子有时哭泣,有时拉着她不让走;学校21时放学,马利英回到家已近22时,除了睡觉,每天陪孩子时间不到一小时。
有一次深夜,5岁的儿子突然上吐下泻。她把8岁的女儿留在家中,抱着儿子赶到范县人民医院,医生却告诉她需要去市医院诊治。她匆匆打了出租车,赶到市人民医院已是凌晨3时多。
想想远在“天边”的爱人、年近80的公婆、年过古稀的父亲,马利英只能一次次更加坚强,“孩子会慢慢长大,学生学业却不能耽误!再者说,陪孩子、陪老人都可以在周末”。但是等到备好课,她留给家人的时间也是有限。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暑假,马利英的儿子八个月、女儿仅三岁,学校通知让她带初三语文。她深知毕业班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早早开始教学准备工作。有一次突然疼痛难忍,马利英不得不住院治疗。后辗转多家医院,最后确诊为肾结核,需要摘除一颗肾。
手术过后,学校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就让她做图书管理员。照看图书馆期间,她仍然兢兢业业,认真记录图书借还情况,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同学们介绍适合阅读的图书。学生受益匪浅,经常送去棒棒糖、苹果对马老师表示感谢。不到半年,马利英再次登上讲台。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不能离开同学们!”
师德如炬,照亮学生的生命;师德似火,点燃孩子的热情。马利英逐梦圆梦、全力以赴,在大学毕业、硕士毕业、罹患重疾中,三次义无反顾地登上讲台,一步一个脚印,寻梦而行、一路追光,砥砺前行,照亮童心梦想,力争为飞速发展的范县乡村教育添上新荣光,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李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