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前沿

让思维“出圈”

市昆吾小学 洪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语言交流类活动时,学生特别容易陷入第一个答案暗含的“范围”内,不能自拔。如何在开展语言交流类活动中,避免学生陷入这种思维怪圈,培养创新思维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了学校之后,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设置了一个问题:“小学校园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并举例说小学教室没有玩具。”于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说起了教室的不同,没有人跳得出“教室”这个圈子。

执教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孩子思考:“除教室外,校园的其他地方存在不同吗?”帮学生打开更宽的思路,让孩子们的目光从教室内移到教室外。

但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仍然较为宽泛,对部分语言理解能力不强、经验积累不足、心理发展水平不高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在思考作答时存在实际困难,不知从哪里说起。所以,举手回答的人数明显不多。

于是执教老师又采取进一步措施,给出学校与自己家的位置、入校要求、学习内容、上课纪律以及与老师共同做的事情等具体话题,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具体场所、具体情景、具体人物。就这样,孩子们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交流的内容从场地、设施等具体的客观事物,拓展到场所方位功能、校园规则、师生感情等抽象的认知和情感,实现了课堂的深度学习。

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通过主题明确、层层深入的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从可视的、具化的客观物体,拓展到可感知的功能性作用,甚至谈出了内心的情感。

在交流活动中,出现这种画地为牢的思维受限情况,是由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密切关注课堂的发展,及时引导,化整体为部分、化抽象为具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学生听得懂、有兴趣、有话讲的问题,引导学生多些“出圈”思维,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中自觉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2022-11-08 市昆吾小学 洪冲 1 1 濮阳日报 c107871.html 1 让思维“出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