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三是拓展多元示范应用。拓展交通领域应用示范,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车辆的应用,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环卫车优先采用氢燃料电池车辆。拓展能源领域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出台加氢站管理办法,明确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在即有加油(气、电)站的基础上增加加氢功能,建设“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
四是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建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建成华龙区氢能研究院,推动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创新发展。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充分利用“离岸”创新资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取相结合,重点在大规模低成本制氢、储氢井、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等领域开展研发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人才智库建设,落实“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氢能领域创新型团队。深化与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定期在濮阳组织高水平产业交流活动。
五是加强开放协同合作。加强与郑汴洛濮氢走廊、山东“鲁氢经济带”、河北“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城市产业衔接,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深化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央企合作,在濮阳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争取在储氢碳纤维材料、加氢系统装备等项目布局时优先落地濮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氢气储运装备、加氢站设备、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领域引进一批头部企业。
六是强化政策支持。规范氢能产业发展全过程管理,在项目规划、立项、建设等方面优化审批流程。落实《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
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我市还制订2023年濮阳市氢能领域重点项目(事项)清单,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强项目支撑。同时,绘制氢能产业链及头部企业图谱,进一步明晰了产业链条,明确了头部企业名单,为精准招商、集群招商提供了科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