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恁说过多少回了,来看我不用花钱买这买那的,带点红薯来就行。咋就记不住哩?”
“红薯也有,可总不能光吃红薯呀。这都是各地的名吃,啥都吃点儿,才能健康,营养也全面。”
“咋不能光吃红薯?我天天吃红薯,不也活到了一百零两岁?我这么大年纪了,啥好吃好喝的没经见过?数来数去,没有比红薯更好吃好喝的了。”
4月7日,记者赴清丰县巩营乡翟家村采访时,面对一大兜黄岩蜜橘、库尔勒香梨,以及新疆葡萄干、威海烤鱼片等美食,百岁老人李爱菊和她的小女儿翟建存有问有答地说。
李爱菊,1921年9月出生,年逾百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口语表达清楚。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裹着半小脚。尽管手脚灵便,行动自如,但为安全计,儿女给她配了一根拐棍。她有时候会拄着它走路,更多的时候,举着它赶鸡赶狗,或挑起看到的纸片、塑料袋,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翟建存说,老人一生勤俭持家,爱干净,老了也闲不住,院里门口常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
李爱菊育有二男四女,翟建存排行第六,如今也有67岁了,退休前为开封黄河河务局员工。老人长子叫翟来丰,虽已年过八旬,也是一点都不像个耄耋老人。他乐呵呵地说:“上有老娘在,俺可不敢老。”
二
李爱菊儿媳王瑞钦告诉记者,多年婆媳成姐妹。她和李爱菊朝夕相处了半个多世纪,从没吵过一次嘴,也没红过一次脸。为人随和,心态阳光,凡事不拘小节,当是老人高寿的一大原因。民间有习俗,七十三不说,八十四不讲,一百岁要藏。传说孔子活到七十三、孟子活到八十四,这么厉害的两个人都没活过这两个年纪,何况普通人!故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一说。到了这两个年纪的人,不说,不讲,瞒报或虚报,阎王爷不掌握真实情况,或许就能躲过去。至于一百岁要藏,是因为正常人的寿命没那么长,叫阎王爷听说了还能得了,立即收走不说,怕还会折损子孙后代的寿命,所以真有老人活到百岁,也绝口不提“百”字,而是含糊其词地说九十多了。李爱菊从不忌讳这些。不仅七十三、八十四的时候有啥说啥,现在也不掖不藏,谁问她都说,我今年个一百零两岁了,我今年个一百零两岁了。有整有零的,像是故意说给阎王爷听似的。可见那些迷信的说法都靠不住。
“托百岁婆婆的福,”王瑞钦笑着说,“俺和来丰也都身体健康,光想着照顾老人了,俺俩谁都不用儿女照顾。有事没事凑到老人跟前,听老人念叨过去的时光,哪怕听老人数落几句,俺都觉得是一种福气,觉得自家还算是个小孩子。”
三
“俺娘作息规律,”翟建存说,“生活习惯好。如果说高寿与合理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俺娘高寿的秘诀多少有点‘不足为外人道也’,那就是一日三餐吃红薯,雷打不动。”
翟建存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真是不忍心再叫老母亲一天到晚地吃红薯了。历经讨价还价,终于和母亲达成协议,晚上可以酌情减量,早晨、中午必须准备一大碗红薯,尽着她吃。你想给她改善伙食,端过去鸡鸭鱼肉,她也不稀罕,自己去厨房找红薯吃。一番拉锯战打下来,大家也让步了,想着法子改变红薯的做法:炸红薯丸子、榨红薯汁、烙红薯饼、炖红薯粉条。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红薯菜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也不知道红薯里头都有啥,”翟建存说,“俺娘就是吃不够。”
“要说也是怪了,”王瑞钦接过话茬说,“俺娘食谱简单,却一年到头没头疼脑热过,也没吃过药。年前年后那些天,也就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刚放开那阵子,先是一家人都阳了,就她老人家没事,接着一村人也都阳了,她老人家照样没事哩。”
“我不是给恁说过了,”李爱菊快舌快语地抢白她俩说,“红薯是土人参。有人参保养着,还用着吃药打针!”
红薯是土人参的说法,记者还是第一次听说,就问她是什么时候发现红薯的药食两用价值的。老人陷入回忆之中,思忖良久才说:“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四
李爱菊爱人叫翟自谦,思想进步,二十岁出头即加入革命队伍,也是清丰一带较早发展的中共党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翟自谦出生入死,多次组织并参与游击作战,没少打击日伪、蒋匪的嚣张气焰。新中国成立后,翟自谦奉命到开封黄河河务局工作,后任黄河修防段兰考段段长。工作一稳定,他把家眷接过去,一家人终于在一起了。
1966年,“文革”开始,翟自谦被错打成走资派,逢大会小会,必被拉去批斗,没完没了。爱人给拉走了,李爱菊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尽管那时大家都穷,可他们家更穷,作为走资派家属,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土地,月初领到的米面粮油,撑不到月中就告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都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却食不果腹,一个比一个面黄肌瘦。至于李爱菊自己,境况也好不到哪去,比孩子们更像一个病秧子。可她知道,身子再虚弱也不能倒下去,爱人和孩子都需要她的支撑。时兰考还是个大沙窝,当地群众多种红薯。把孩子送到学校,李爱菊强打精神,掂着小铲、挎着篮子去人家收获过的地里溜红薯。风沙迷了眼,沙窝崴了小脚,可跌跌撞撞忙一天,总还能溜出些许小红薯或长短不一的红薯根。一身土一身汗地回来,李爱菊顾不上管又肿又痛的小脚,将红薯和顺道捡来的烂红薯叶子洗净,拌上少许米面,熬成一锅糊涂。“那可不是连根带叶一块儿吃,一根红薯毛儿(须)也舍不得扔哩。”追溯往事,李爱菊唏嘘出声。
李爱菊说,找不到红薯根、红薯叶的季节,她就去剜野菜、捡烂菜叶子,借以补充口粮。但是,那些稀汤寡水不挡饥,就数红薯吃了身上长劲。日久天长,她积累出经验来了,在门口挖了个地窨子,把溜来的小红薯或红薯根放进去,以备不时之需。待到她和孩子因吃糠咽菜而腹胀水肿的时候,取出来煮水喝,差不多总能水到病除。这样的苦时光,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翟自谦得以平反昭雪,重新恢复工作。那以后生活好多了,可李爱菊已与红薯结下不解之缘,不可或缺,常拿细粮换人家的红薯。后来,翟自谦退休还乡,辟出一块地,专门种红薯。“红薯根、红薯叶都能救命治病,如今能吃到囫囵的红薯了,多好啊。”抚今追昔,李爱菊感慨万端地说。
五
“知道奶奶有这么深浓的红薯情结,”李爱菊长孙翟严伟说,“我们就不敢非要改变她的饮食习惯了。前年,我流转50亩土地,种了紫薯、西瓜红、老式笨红薯等十几种红薯,就是为了叫奶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可口的红薯。”
翟严伟是翟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今年50岁。他告诉记者,奶奶因好吃红薯而健康长寿,翟家村人有目共睹。所以,县里大力推进红薯产业发展的时候,翟家村人积极响应,并靠红薯种植脱贫致富。大家都说,奶奶真是好样的,老了,老了,还能跟时代同频共振,给村人指明了一条增收的道路,引领村人健康生活。不管谁种了稀罕品种红薯,都先送给她来品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现在成俺全村人的宝了。”翟严伟说。
清丰县现代农业中心副主任陈传再告诉记者,清丰是个红薯大县,红薯育苗、加工,以及新品种研发,如今已成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红薯是低热量、低脂肪的绿色食品,含有大量黏蛋白,可有效防止肝脏、肾脏萎缩,增强人体免疫力。又因钙、镁元素多,常食红薯不易患骨质疏松症。李爱菊老人至今行动自如,当是明证。
都说老小、老小,这话一点不假。看见记者举起手机要拍照,李爱菊从沙发上站起来,一边眨巴着眼睛冲你笑,一边左挥一下手、右挥一下手,左跷一下腿、右跷一下腿。那俏皮会心的模样,活脱脱一个小姑娘。
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一颦一笑间,李爱菊老人为这句话做了生动形象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