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学生主动性的先导,有了这个引导线,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是朗读引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父母的熏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浓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朗读,更能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班级微信群中,我发动家长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带领孩子朗读,每天定时定量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是榜样示范。榜样能使学生产生无尽的向上动力。平时我会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如随时随地拿出书阅读的雷锋同志等,也会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是语文教材扩展延伸。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借助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我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变“让我读”为“我要读”,阅读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四是以效果为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认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坚持训练学生将阅读与写话相结合。一开始学生们不知道写什么好,随着阅读积累的增多,学生的视野慢慢开阔了,加上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他们不但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描写,也能模仿文章自己试着写,从最初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后来写出完整的一段话,再到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学生们的知识面广了,语言丰富了,写作思维发展得快,作文的质量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想。
我认为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教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学生到达。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读书就会给学生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