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理解文本,形成技能,体验情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从题目入手探究
全方位审视
我们常常把一篇文章的题目形象地称为“题眼”,用来形容题目的重要作用。题目的拟定有很多类型:有以主要人物为题的《猎人海力布》;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将相和》;有揭示文章主题的《慈母情深》;还有用时间、地点为题的《海上日出》等。这些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命名的题目,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主题。阅读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探索到作者的思路,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如《将相和》,课题着眼于“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和”入手,探究“将”“相”之前为什么“不和”,后来的“和”又说明了什么?从而理解蔺相如和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域外敌的品格。这就是从题目入手探究,全方位审视,理解课文内容,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行文线索入手探究
感悟文章内涵
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或赞美、或批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探清题意的基础上,遵循作者的思路,从行文线索入手探究,抓住文章的重点,用心体会,感悟文章内涵。
如《草船借箭》,通过一个“借”字,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以“借”字为线索,依次写了“接受借箭任务——借箭准备——巧妙借箭——借箭成功”,赞颂了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略,神机妙算。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这条“借”的线索,展开“思批议读”。思,即思考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批,批画相关语句标注感悟;议,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读;在感悟之后再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之妙,深入体会人物特点。
从质疑解疑入手探究
提高思维深度
学生求知做人,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或人物背后的背景或原因,再进行纵向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军神》时,在理解“军神刘伯承做切除眼部腐肉的手术时,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对刘伯承心怀人民,心系祖国的伟大情怀深入感悟,可引导学生质疑:刘伯承为什么受伤半年之久后才来治疗?这样的刮骨割肉之痛,他怎么能忍受?他的一生为祖国为人民有哪些贡献?学生追根溯源,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将军的一生。此时,教师再适时推荐刘伯承指挥的一些重大战役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功伟绩,让学生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对刘伯承更充满崇敬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进行探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慢慢领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