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而动手操作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能够获得直观感知,促进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轻松和乐趣。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乐趣。
动手是一种乐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比赛练习、卡片练习较长的时间,容易导致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降低。让学生动手制作“计算转盘”,转动转盘,指针指在哪里,就让外圈和内圈的两个数进行加减运算。课堂上同桌两人做这个游戏:一人转一人计算,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在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计算,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计算形成计算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操作中积极思维,提升能力,从而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10根小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发现: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最后剩余1根,不够再摆一个了。通过操作摆小棒,学生自主总结出10根小棒能摆3个三角形,还剩余1根,进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最后抽象出计算方法,这样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固定在一个框框内,按照操作的顺序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计算方法。
在操作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借助自己的经验,画直观图。比如在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借助画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直观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直观图这一有效工具的运用,学生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和过程,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既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又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创新之花,促进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