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二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怀揣着最初的梦想,无数学生在我的怀抱里丰满了羽翼,振翅飞翔。如何打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班级管理模式,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教育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即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育人理念
首先,班级管理模式围绕“爱的教育”展开,给学生营造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信任我们,从而更好地配合管理工作。
“爱的教育”是一种以爱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会和心理发展,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互动,建立起一种温馨、亲切、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将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注重家校的紧密沟通和有效合作。时刻关注家长的反馈和意见,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努力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确保家庭和班级之间的良好合作。
班级管理实践
以爱筑学岸,优化课程。寻求认同是人类的天性,幼儿班级的学生在探索自己的身份,试图在社交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他们感到被无条件地爱着,便会获得内心的安全感,这将促使他们有更强的内驱力。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融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为学生构筑学习的曲岸。以园本课程为基础,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社会关注点,并及时生成适应班级的课程。例如:开展主题为“遇‘箭’未来”的课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注重节日课程的渗透,特别是中国的特色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端午节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正确引领,同伴互助。合作不仅是学习阶段的关键词,也是学生未来走进社会的“必要技能”。因此,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互助。定期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鼓励他们分享想法、协调行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家园共育,共筑爱巢。鼓励家长融入孩子的教育生活,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分享家庭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无缝衔接的过渡。此外,定期举行家长沟通会,倾听家长的关切和建议,共同制订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计划。通过家园共育,让学生在父母和教师的关怀中茁壮成长。
用心促成长,坚毅智慧。爱,并不是给予一切,而是涵盖了责任、关怀、尊重、宽容、感恩等一系列内容的高级情感。应在爱的教育中,激发学生内在的高级情感,培养他们懂得责任,懂得生命的宝贵,懂得勇敢、坚毅与智慧。因此,在构建和谐班级的整体目标下,可以通过环境氛围创设、区域规则、竞聘班级管理等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此外,学生们也可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规则的过程,他们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学会尊重他人的声音和需求。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领导潜能,还锻炼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更多的成熟和自信。
总之,在幼儿班级管理理念和实践中,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家园沟通、营造和谐氛围、设计个性化课程及幼儿主体性的文化建设,致力于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快乐、有爱、有学问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