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学的时间,学校门口总会聚集着许多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他们想把孩子亲自送到教室里,尽管值班教师告诉他们:学生自己会走进教室。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是说怕孩子找不到作业本,就是说怕孩子把该拿的东西弄丢了,或者说帮孩子把书包送进教室,更有甚者说担心孩子找不到教室,怕孩子迷路……
对于此类现象,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家长”,努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他们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孩子可以少犯错误。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许多这样被保护过度、关爱过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往往表现为自主能力较差,缺少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看起来很光鲜,可一旦走出温室,暴露在风雨中的时候,这些温室里的幼苗就会变得十分脆弱。
爱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以爱的名义,不让孩子参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剥夺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这种过度的“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本该快乐的童年,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让孩子在社会上能自立、自强地快乐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生活中的一些苦难和磨炼,这一切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其实,过于平坦的路往往会让人倦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则更能激发一个人前行的斗志和勇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三十岁儿童”“啃老族”等现象,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出现。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方向、方法上的指导,其余的方面,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
各位家长,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许不需要你一直去扶着,孩子需要的是你松开手时一句鼓励的话。让孩子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自己试着走,即使跌倒也是一种成长。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时候,那就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