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濮阳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负责人韦怀银,收到了一位受仁爱资助的在校大学生的来信,感谢他及其他志愿者对自己和其他困难孩子的帮助。“看到孩子的来信,好欣慰。志愿路虽难走,但看到这些孩子的变化,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韦怀银在朋友圈分享收到来信后的感受。
这样正向激励的故事,看后让人温暖和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志愿者并非在所有时候收获的都是掌声,有时候还有冷落、质疑、嘲讽甚至谩骂。笔者曾跟随一群志愿者给居民送春联,有个别市民联系好时间后临时“放鸽子”,将志愿者凉在寒风中2个多小时。笔者也曾和人聊起过一些志愿者的事迹,现场有些人会发出“做志愿另有目的”的评论。一名长期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曾向我诉苦,有一次去给一对老夫妻洗抽油烟机,完成后想借卫生间上个厕所,遭到了老夫妻的拒绝。“当时感觉很心寒。”他说。
志愿者,换一种说法就是“自愿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喜欢安逸的生活。他们本来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周末、节假日选择待在家中,陪陪父母,照顾孩子,或者带全家人外出旅游。但为了人间的一份温暖,他们牺牲自己时间,甚至拿出积蓄,走访照顾孤寡老人,资助陪伴困难孩子,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为公益事业奉献了爱心和力量。你可以质疑他们做事的出发点,但客观上说,他们的确为社会的美好献出了一份大爱。
志愿服务,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我们在点赞志愿者辛勤付出的同时,更要用行动尊重、理解和回馈志愿者。如果能够在制度方面给他们一些激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对他们冷嘲热讽,不让他们心冷,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面对各种不尊重,志愿者们依然选择了坚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如点点微光,释放出动人而又温暖的光芒,为城市文明增添了温暖的底色。他们,值得全社会为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