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与学生谈话,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谈得拢,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是每一名教师都应重视和研究的学问。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十年,对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有一些体会。
教师要注重情感交流
班主任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与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对立面,无形之间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班主任既要把谈心看作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与学生的互动,只有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得拢、谈得好。
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说话
有些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更多的是谈话,而不注重交流,常常没等学生说完,就打断他们,且劈头盖脸地批评责备,主观评判,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使谈心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一般的教育性谈话中,班主任往往难以忍受交谈过程中的片刻静默,学生的表述出现停顿时,班主任可能会马上加以催促,使学生感到自己像在被审问,产生抵触情绪。实际上,学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寻找适当的措辞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催促或者插话都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也不重视我本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
教师要注意谈话的时间和场合
与学生谈话,最好不要在学生刚犯错后,这时双方情绪都易激动,起不到好的谈话效果。谈话可在双方情绪稳定之后或稍隔段时间进行,谈话的场合也要注意,所谓“规过于私室”,应尽量避免在人多的场合。比较严肃的事情,可单独找学生交谈,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一般情况可利用课外活动或劳动时间,也可借故与学生同路,与其作非专题性的交谈。
教师的谈话方式要灵活多变
对于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意见的学生,可直接指出存在的缺点;对于“吃软不吃硬”或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谈话;对于“吃硬不吃软”或轻率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或温存,批评可以适当严厉,但不能辱骂训斥,讽刺挖苦。
作为班主任,只有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会与学生交谈,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