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人人有创新。”创新已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创设有意的教育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维
“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数学教材来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有利于学生把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从而使整个数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变得十分简单、明了,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只讲解一些数学概念,学生很难自主理解概念中的具体意思,更不可能将所学的数学概念灵活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从而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两种单位。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我坚持做到:凡是学生能够经过探索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能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能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替,而是适时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从而培养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