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苑拾萃

成长是教师最好的奖励

市子路小学 李志鸣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谈到江苏省某小学一位王老师的成长时,这样评价:她的志向是“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她做到了。而且,当她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开花”时,她自己的生命也“开花”了,她把自己成长的“花朵”作为自己对自己的奖励。

好的教育,是给予教师最大的奖励,除了能看到学生快乐成长,自己也能跟着一起进步。文中的王老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从刚开始一味重视发展学生的头脑,追求便于管理的共性,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教育,再到今天追求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能够获得道德上、情感上、智力上的成长,每一个节点,都见证着我生命的绽放。”

王老师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这四个“不停”中,最核心的是“不停地思考”:以思考统帅并贯穿实践、阅读和写作;最关键的是“不停地实践”:以实践带动和促进思考、阅读和写作。追求“有思考的实践”和“有实践的思考”,这是王老师成功的原因。

反观大多数教师,为何没有取得一定的成功,或者没有得到“成长”,也没有“职业幸福感”呢?我想,正是因为缺乏这四个“不停”!教师不仅要养成每天读写的习惯,更应该着重“不停地实践”和“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与一般纯粹的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书中王老师的“有思考的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科研性”,即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名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二是“创造性”,即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学习王老师的教育方法,从研究班级管理,到研究学生心灵,再到研究教育课程,使教育实践带有科研与创造的含量。

不停地思考。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而把难题当课题,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这里的“思考”是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自己教育实践的得失。“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一直以来,我过于关注学生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生命的成长。我不断武装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教育。”没有这种反思,我们可能就永远停留在“管住学生”的层面,日后则无法超越自己。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地挖掘并发展那个“卓越的自己”,而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伴随终生。

2024-05-14 市子路小学 李志鸣 1 1 濮阳日报 c140305.html 1 成长是教师最好的奖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