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通过直观感知、程序操作、估计推理、关联结构等方法,有利于将抽象、无形的时间观念变成可视、可物化的时间观念,能够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悟,助推学生时间观念的建构。
直观感知 建立时间基本感觉
直观感知,即通过外在的演示,唤醒学生对时间的经验认知,形成时间意识。教师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上适时插入动态演示,使学生感知时间的流动性;还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的关系及特点,并要求学生课后主动观察钟表,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感受时间的可测性。
具身体验 体会时间的度量性
在时间量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时间可测量的属性。
充分体验标准量“1分钟”有多长,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是可以度量的,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活动,加深对“1分钟”的体悟,将时间单位的抽象变成具象,课外让学生探究以“课间十分钟”为题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记录喝水、上厕所、做课前准备等活动需要的时间,打造每名学生个性化“标准时间”。能将时间的长短与时间单位建立关系,这样建立起的时间量感是深刻、具体的。
估计推理 积累时间的经验量
时间量感的培养是一个“悟”的过程,需要孩子们经历体验活动慢慢领悟。
小学阶段借助推理与估计来培养时间量感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量的区分,看学生能否根据已有经验和对时间量的感知,把某个时间量和具体的事情对应起来;二是时间量的推断,看学生是否能根据课堂学习中已经建立的1时、1分、1秒等标准量,去推断更长一点的时间量。
关联结构 促进时间的模型化
关联结构即知道时间单位的种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没有直接计时工具的情况下,能依据对时间的经验感觉通过一些自身活动与标准时间单位建立参照,知道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具有较为稳定的参照活动经验,了解各种计时工具结构和国际计时单位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