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与进步的核心活动,对于社会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小学生的成长阶段,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更能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与一名家长聊孩子情况时,我说:孩子自理能力有些差,课桌斗里书本乱放,里面的东西常常冒出来。家长回答道:“老师,他不会收拾,给你说实话吧,我们在家吃饭,有时爷爷奶奶还喂呢。”我问:“你们为什么要喂孩子呢?”她说:“不喂他,他吃得少,喂他能多吃点儿。”听了她的话,我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七岁的孩子生活竟然不能自理。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也反映出一些家庭的教育状况。
在我国现代家庭中,劳动教育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父母对孩子基本是“捧在手里,含在口里”,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孩子上学以后,除了学习任务,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家长生怕孩子干点儿活占用了学习时间。别说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了,就连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机会也剥夺了。给孩子买不用系鞋带的鞋子,避免了系鞋带带来的麻烦;给孩子买带拉锁的红领巾,节省了系红领巾的时间;轮到孩子值日时,爷爷奶奶早早等着替孩子打扫。只要能替孩子做的事情,家长全部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经历劳动磨炼的人,才知道劳动的辛苦,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为社会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生活自律的养成,需要家长和学校为之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和时间,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与年龄相匹配的劳动技能,例如,学会洗漱、系鞋带、系红领巾、叠被子、削铅笔、包书皮,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管,会做简单的家务,学会饭前盛饭、摆碗筷、饭后擦桌子、洗红领巾、正确垃圾分类等;在学校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桌斗,会擦黑板、打扫教室内外卫生等。
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敬重劳动者,还能磨练他们的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进而提升他们积极进取、探索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