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如何把握其音色?如何凸显音乐素养?作为古筝教师,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要细心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自然元素。例如,古筝演奏家娄树华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是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作品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归港,渔民悠然自得唱起欢快的渔歌,歌声荡漾在湖面的诗情画景。
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领会作品表现的内容:第一部分运用舒缓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描摹恬静的湖滨晚景,勾勒出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我用慢板演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第二部分采用速度变换手法,慢起渐快、逐层推进,展现出一幅荡桨摇橹、湖面港湾、渔歌悠扬的风情画。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结合演奏表现作品,让音乐流动起来。
培养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艺术,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是乐器演奏者的基本素质。一要多听有代表性的筝曲,积累曲目,扩大艺术视野。例如,河南筝曲《汉江韵》、潮州筝曲《月儿高》等。二要多听名家名作,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例如,王昌元的《战台风》、王中山的《打虎上山》等。三要在交流中听,多与同好交流弹奏,近距离观摩教师和优秀演奏者对作品的处理方法,提高自己的表现力。养成聆听习惯不仅包括对音色的聆听,还应扩大到演奏技巧、情绪处理、风格把握和整体音响感受的聆听上,达到在聆听中借鉴,在聆听中完善自己的演奏,在聆听中探索、发现新的音响。
培养对音色的鉴别力与想象力
要达到作品所要达到的音色,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要熟练掌握古筝的指法和快速指序;对作品的把握,要有丰富的音色鉴别力、想象力及敏锐的听觉分析、调控能力。在积累的过程中,文化与音乐修养及审美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音乐艺术是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演奏者要声情并茂去展现。学习古筝,要用脑、用耳、用心去练琴,身心放松,才能使乐曲的音色变化准确。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才能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