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大幅提升课堂效率和答题正确率。
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便计算》时,学生在练习“657-198”和“657-203”这类题目时,很容易混淆。于是,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班优”软件平台积分和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把算式情境化:小明“班优”积累了657分,兑换奖品用掉198分,老师在扣分数时不小心扣了200分,学生立马回应道,分数扣多了,还得再加上3分。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多减的要加上”理解透彻了。
再如,把“657-203”情境化:妈妈带了657元去买东西,买了一件单价是203元的商品,妈妈付给商家200元,还得再付3元。于是,“少减的要减去”这个易错点就轻松突破。
计算230÷( )=5……30这类题时,求除数时学生总是出错,当我把算式赋予情境后,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解答出来了:妈妈带了230元,买了5盒彩笔,还剩30元,( )就代表每盒彩笔多少钱。
在应用商的变化规律简便计算时,有不少学生在计算840÷50=16……40时,认为余数是4,我再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84捆小棒,每5捆一份,共分了16份,还剩4捆小棒,也就是40根小棒。
为了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学时需要一定的真实情境做支撑。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通过真实情境的建构,活跃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