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是以学校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动教育。只有家校双方齐心协力,构建有效的协作育人机制,才能不断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孩子的成长教育需要。
强调共育作用 搭建沟通桥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联日益紧密。教师不仅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协作育人的重要性,从孩子本身的成长出发,向家长阐明利弊,引起重视,还要充分利用家长群、电话家访等方式,建立良性、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情况,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
探索互助模式 发掘潜在资源
新时期家校合作育人的形式不断变化,需要家校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的互助模式,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合育的能力,把学习到的先进教育方法、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及时在班级的管理、学生的教学课程等方面多提意见建议。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各自擅长领域的优势,家长因工作岗位不同,擅长的领域及专业知识也不同,让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发掘潜在教育资源是极为必要的。
坚持问题导向 妥善处理矛盾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细心观察,结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给出适合不同家庭的教育建议,对不同类型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多留意学生在校表现,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跟家长沟通,不要在次数积累很多之后,再一次性告知家长,这样有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家庭教育配合,甚至引发家校矛盾。
当孩子们出现冲突性事件时,教师要客观分析原因,引导教育他们妥善处理矛盾,再分别和两个孩子的家长交流,一方面安抚受害者家长,另一方面努力与肇事者家长沟通,取得受害者学生与家长的谅解,同时可以对全班孩子进行一次集体教育,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件。
只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才能构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