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学生,有三个不会:不会拼,不会认,不会数。其中,“不会数”是指什么呢?是指不会数自然段。经常听到同事不解地说:“教了那么多次,怎么还是不会数自然段?”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是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教法:解释+示范。第一次教,是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秋天》。我告诉学生:“一篇课文会分成几个自然段?怎么辨别自然段呢?自然段前都会空两格。”说完,我把课文投影出来,用铅笔在段首处画两个格子,代表空两格,就是一个自然段,标上数字“1”“2”“3”。后来的多篇课文我都做了示范,带着学生一起数自然段,并标上自然段。由于已经示范出了答案,所以学生只是抄一抄,基本不会出问题。
可是,一到学生自己数自然段,各类奇奇怪怪的答案都出现了:有把数字写在自然段最前面的,有把数字标在自然段最后面的,有把每一行都标上数字的,还有把句子当成自然段标数字的。为什么会这样?“自然段前空两格”,学生不明白吗?
与其自己乱想,不如去问问学生。得到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原来他们不懂什么叫“空两格”。一年级的学生以为,空着的地方都是“空格”:每个自然段前都有空格,每个自然段后也有空格,标点符号后面也有一点点空格,课文的题目下面也有空白的地方,行跟行并不是挨着排版的,也有空白。
看来,要给学生找一个衡量空格的参照物才行。可这个参照物是什么呢?在查阅与探讨中,我找到了一条竖线作为参照物,并整理出三个步骤。第一步:画。找到短文最左边的字,往下画一条长竖线,从短文开始画到结束为止。第二步:看。看竖线的右边,哪里有空格,哪里就是一个自然段。第三步:写。找到空格处,标上数字。最后标的数字是几,就说明有几个自然段。
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效果立竿见影。第一步:带着学生找到短文最左边的字;第二步:教师示范,边上画一条长竖线;第三步:竖线右边空两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标上数字。没有空着的,由于有竖线挡住,想标数字也没有位置。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最左边的字,竖线也画得直,自然段标得正确,数自然段也就水到渠成,极少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