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科目之间相互渗透,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大单元教学”,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吸纳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教材。为了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实施了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
古诗变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的事物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认知。因此,当面对机械而生硬的语言文字时,他们的认知和理解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要及时为他们出示直观而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因此,教师可借助美术欣赏或者绘制图画,让学生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妥帖与精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时,我带领学生熟读古诗,再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意,但“理解诗意”这一步中,有学生不会表达。为突破学生表达难点,我从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出发,让学生先找到诗中的事物,想象当时诗人站在楼上看到的场景,进一步感受诗人“更上一层楼”的抱负。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借助“图画说诗意”降低了表达难度。退一步说,即便此时个别学生还不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表达呢?通过感知体验—诱导启发—交流整合—创作表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行古诗变化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创意板书
美术教学是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具体的人物和事物抽象、整合,再创作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画面,这一特点正适合语文教学。一个画面的呈现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比板书的效果更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带进课堂。
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课,我尝试将语文和美术相结合,用创意板书提升课堂趣味。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一朵哭泣的棉花,带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学生读对话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动物医生,激发了学生浓厚地学习兴趣。最后棉花姑娘的病被治好了,我擦去了黑板上棉花的眼泪。借助板书,融情于画,整节课学习效果特别好。最后,我为满足学生画画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适当地引导学生在画纸上练笔,几分钟就画出了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对着自己的画再说一说整个故事情节。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丰富了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且享受学习的乐趣。我将致力于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