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大力强调: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并且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专门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全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思维”已然成为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进行线性化教学,单纯完成本学科的教育内容,而应当以学生素养生成为目标引领,横向拓展自己的教育内容,提升课时利用价值,增强教育的育人效果。这里的横向化拓展,并非增加一节课的授课量,而是在不影响语文主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学科内容的育人特色,实现双赢式教学效益。同时,融入其他学科知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形成相互协同发展的局面,是促进教学质量飞跃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优质发展的重要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与法治意识,这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在导向性特征完美契合。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法治意识培育价值。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作为关键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篇课文,提供一系列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成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促使他们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与法治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实现跨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还能有效训练学生形成网状型的学习思维,提升其综合素养。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教师先采用直观对比性、情境导入等手段,引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我爱家乡山和水》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感受家乡的魅力。然后再回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壮美,对课文中描述的小兴安岭的美景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悟。这种整合教法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语文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等道德品质,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运用跨学科整合教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