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地引导和教育犯了错的孩子,对他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有一部分家长被请到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情绪激动,进而在行为和言语上对孩子造成伤害,以此来发泄自己对孩子错误言行的不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妥当吗?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三年级的小辰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上午放学后,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他耷拉着脑袋,眼睛盯着地面,脚步缓慢而沉重,时不时地还叹着气,一直在街上徘徊。一直到老师在路边的小摊边发现了他,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胆怯地说因为怕被家长批评,不敢回去。由此可见,大部分孩子在犯错之后都会有畏惧心理,内心忐忑不安。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认识错误、反思自己的行为上,而是担忧家长的惩罚。
此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当发现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盛怒之下做出过激反应,冲动的责骂和惩罚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委屈,而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要保持冷静,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来整理思绪,以便能够理智地处理问题。以平和的语气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影响。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行为的不当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例如,“你觉得这样做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让孩子明白,每一个错误行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但要注意,后果的设定应该是合理和与错误程度相匹配的,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松。
同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承担后果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单纯的惩罚。在孩子认识到错误后,鼓励他们积极采取行动改正错误。给予孩子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制订改正错误的计划,并在过程中给予支持和监督。当孩子做出努力和改进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动力。利用孩子犯错的机会,适时地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通过讲故事、分享案例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
总之,家长教育犯错的孩子需要耐心、理解和正确的方法。通过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承担责任、改正错误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知错能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