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曾言:“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倾听的习惯
会倾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的倾听要求是:“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提醒学生聆听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聆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这两方面着手,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用“关爱”触动学生内心,用“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欢声笑语中教会他们倾听。
培养表达的习惯
低年级的口语训练通常指的是“口语交际”。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并口头描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评价补充,帮助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自信心,提升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绘本故事,鼓励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还要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大胆表达,养成“张口即表演”的良好习惯。
培养阅读的习惯
统编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阅读,更强调阅读的拓展。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鼓励他们课外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朗读方面,为了避免低年级学生在读课文时拖音,教师可以采取早读领读、课堂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琅琅读书声中培养语感,学会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在阅读方面,教师可以推广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培养书写习惯
在指导书写时,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双姿”,即“姿势不对不动笔”和“提笔即练字时”。书写之前,必须认真观察字的结构,掌握字的笔顺笔画,保持一定的书写速度,注意书写干净整洁。及时评价,发现优点,多加表扬,给予学生持续的动力,使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写好字。
此外,语文学习习惯还包括:勤思考、爱观察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及时纠错的习惯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并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