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星空中,麦秆画宛如一颗闪亮的星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而在濮阳,王氏麦秆画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内涵,成为民间工艺的瑰宝。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女性,她就是王氏麦秆画第十五代传承人韩瑞平。
走进位于古城路上的一家普通商铺,推开门,就像闯入了一个被麦秆赋予生命的艺术世界。一幅名为《富贵吉祥》的麦秆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大公鸡身姿矫健地立于牡丹丛中,精气神儿十足,身上的羽毛在麦秆的巧妙拼接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牡丹花花型饱满、错落有致。韩瑞平介绍,每制作一幅麦秆画,从最初挑选麦秆,到一点点修剪、拼接等,每一个步骤都要付出十分的心血和专注。
据介绍,麦秆画起源于秦汉,唐宋时达到巅峰,明清时流入民间。王氏麦秆画源自清丰县前姚村,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韩瑞平与其他传承人一起,在继承传统古法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入挖掘具有祥瑞、祝福寓意的图案,并巧妙结合现代审美,让王氏麦秆画重焕生机。如今,王氏麦秆画作品共有16大系列1000余个品种,并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活动金奖、入选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年度推荐产品目录等荣誉,多项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珍藏。
韩瑞平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她立志把姚村打造成“中国麦秆画第一村”,先后创立了麦秆画艺术珍品馆和豫龙麦秆艺术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村民李华原本在外打工,因家庭原因而中断。韩瑞平了解情况后,邀请她到示范基地学习麦秆画制作。一开始,李华连最基本的麦秆裁剪都做不好,韩瑞平手把手教她技巧,从如何挑选麦秆,到怎样根据纹理进行裁剪,再到拼接的角度和力度。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李华逐渐掌握了麦秆画制作的基本技巧。“现在我在家门口也能挣工资了!”李华说。在韩瑞平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像李华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增收。2008年,王氏麦秆画工作室被授予河南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领域,韩瑞平积极推动王氏麦秆画与现代社会融合,多次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引导群众了解麦秆画,教孩子们学习制作麦秆画书签等,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我将在麦秆画艺术领域中继续奋斗,积极发挥‘半边天’作用,用实际行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谈到未来,韩瑞平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管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