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语音合成、深度换脸技术悄然渗透生活的今天,诈骗分子正利用高科技编织着更隐蔽的陷阱。熟悉的老师的来电可能是AI合成,同学发的免费皮肤链接或许来自虚拟账号……近期,多地曝出中小学生被骗案件,损失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如今的AI技术已能实时伪造熟人声音、外貌,连亲人都难辨真假。面对飞速发展的AI技术,中小学生如何防诈反诈?
AI诈骗升级,为何孩子最危险?
缺乏社会经验、易轻信“福利”“中奖”等话术、沉迷网游交易、对生物识别信息(指纹、面部)无保护意识等,都是孩子易遭电信诈骗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如新科技所带来的这些电诈手段,其防范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他们很容易轻信别人,成为电诈案件精准实施的对象。
对此,特别提醒中小学生:任何跟你在手机、互联网上,或者社交媒体谈论到钱的人,你都要小心了!
个人信息不慎泄露怎么办?
如果只泄露了一些信息,比如说名字,可能不会那么危险。但是如果银行账号或者是手机号等比较重要的信息也发生了泄露,那么你的这个紧急处理动作就要快了!
首先要报告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请当时的监护人去帮忙报警,或者是联系一些必要的监管部门来迅速处置。
如果父母老师不在身边,可直接拨打反诈电话96110。
家长要建立三道安全防线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诈骗分子也不断翻新诈骗手法。帮助孩子防诈反诈,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建议家长加强终端管理。对此,家长必须守好三道防线:
切断支付漏洞
关闭免密支付:游戏端、微信和支付宝均需设置支付密码。
开设专用账户:给孩子单独开设低额度银行卡。
进行定期查账:每周检查孩子的账户流水,发现异常立即冻结。
日常反诈训练
举行模拟测试:用新闻案例提问(如“网友要送你游戏装备,但需先付运费怎么办?”)。
约定反诈暗号:与孩子约定“转账必核对口令”(如只有家人知道的密语)。
开展举报教育:教会孩子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涉诈线索。
数字身份管控
头像/ID隐私设置:避免在社交平台使用真人照片、学校标志。
生物信息保护:不让孩子随意录入指纹、刷脸(特别是非必要App)等。
密码分级管理:游戏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社交账号密码。
告诉孩子,这四类高风险信息闭口不说:
学校地址/校服照→可能被伪造成“接送证明”。
家长手机号码→易遭遇“孩子受伤”连环诈骗。
游戏账号密码→被盗号后会向好友群发诈骗链接。
身份证照片→可能被用于注册网贷,落入“洗钱”骗局。
提醒孩子:一旦发现信息泄露,立即告知家长,修改所有关联密码,保留证据报警。收到可疑链接,第一时间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一键检测。
学校加强教育
中小学生防诈骗,需要全民共同行动起来。特别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定期开设反诈课,进行情景模拟课、场景演练等。
如果孩子们在中小学生阶段就建立了反诈意识,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他们的防骗、识骗能力,有可能对将来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正面引导的作用。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