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动能从投资为主向消费为主转换,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愈发重要。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4.5%,继续发挥着经济发展第一拉动力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疲软、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国际环境下,把消费摆在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在发展中补齐扩大内需的短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夯实消费基础,激发消费能力
完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杠杆调节再分配作用。提高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保持工资合理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减少低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推行累进所得税制与财产税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围绕“提低、扩中”,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入手,加强基本养老、失业保险等制度建设,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居民收入渠道,多举措稳股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适合广大居民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重视乡村地区居民收入的提升,激活乡村消费潜力。乡村消费潜力大,边际消费倾向高,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宅基地等资源收益新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金融服务、数字技术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数字技术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推广“直播助农”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乡村居民收入。针对区域数字鸿沟,实施“数字乡村2.0”计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推动城乡消费市场双向扩容、双向流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消费型社会保障”,将消费券发放与公共服务挂钩,降低预防性储蓄。运用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手段营造安全、诚信、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积极推进算法公平,减少“大数据杀熟”等不良现象。引导诚信经营、积极调解消费纠纷等,让人民有能力消费,更有意愿消费。
创新供给体系,适配升级需求
供给侧具有“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新消费场景的创新与拓展会创造新增长点,创造消费增量。目前,消费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数字化、品质化、便捷化,此时更重要的是有与之适配的优质供给。立足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性匹配要求,注重供需协同,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全面聚焦诸如绿色低碳、智能家居、养老托育、文化创意、体验经济、数字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背景下,引导企业利用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借助新兴数字互联网技术,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如建立碳足迹认证制度,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通过税收优惠与研发补贴,鼓励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深度应用。
加快创新,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新能源汽车电池、芯片等),提升高端供给能力,不仅注重制造业方面的供给,更应该注重民生服务消费领域的创新供给,提供与群众紧密相关的高质量产品服务。从供给端发力,满足消费需求。
供给端诚信经营。针对不良商家的违规操作导致市场不安全行为增加的问题,除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更关键的是供给端要自觉遵守法律,诚信经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才是供给端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
强化政策协同,驱动消费跃升
要发挥财政资金对消费的引导、撬动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坚持消费补贴与投资引导的双轮驱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的范围和程度,直接降低消费者置换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资重点转向民生领域(如保障性住房、县域医疗、养老、城乡融合等),通过改善公共服务释放消费潜力。
金融创新与消费支持的协同。金融天生“嫌贫爱富”,要进一步聚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撬动金融活水,持续加大对消费行业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下调信用贷、消费贷利率,降低短期贷款门槛,充分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需求,助力供应链畅通。鼓励促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如灵活还款机制)以降低消费门槛,畅通消费链、激发潜在需求。
“政府+数字”带来监管范式变革。政府积极顺应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政府,创新监管方式。区块链存证技术让消费纠纷解决周期从45天压缩至7天。“科技+制度”的治理创新,为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消费,一端连着人民的现实生活,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端关系着生产经营状况,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十四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所蕴含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在挖掘消费潜力、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一问题上,我们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