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在华龙区胜利办马呼屯村居民议事会上,63名议事会成员以差额票决的方式,从12项候选项目中选出10项年度民生实事。从修路架桥到环境整治,每一项都直指村民“急难愁盼”问题。这场“由民作主”的议事实践,不仅让马呼屯村村民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角,更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扎根的生动注释。
民主破题:从“三资”管理到“阳光村务”
马呼屯村的民主实践始于一场“破局”。过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不透明常引发干群矛盾。2022年,该村以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为契机,率先推行“阳光村务”,将村集体收支、土地流转等事项通过公开栏、微信群“晒”在阳光下。该村村民代表王水林感慨:“现在村里每一分钱怎么花、每一块地怎么用,大伙儿都看得明明白白,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随着信任壁垒被打破,马呼屯村“两委”顺势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该村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社,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为该村集体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我们严格按照发展村集体经济相关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保障村民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群众都能享受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红利。”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志说。同时,该村依托村内空间资源及邻近市区的区位优势,整理盘活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产,将村北及长庆路两侧空地建设成大型商超、商业街,进行多元化招商,在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共建共享:从拆迁难题到民心工程
民主治理的考验在攻坚克难中愈发凸显。2023年,马呼屯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部分村民因拆迁补偿问题产生抵触情绪。该村村委会立即启动“三步工作法”:该村村民代表大会征集诉求、专业团队入户答疑、民间调解员温情沟通。麻书印老人起初坚决不搬,调解员连续半个月上门唠家常、算长远账,最终让这位老人主动签好协议。
这场拆迁不仅腾出发展空间,更凝聚了民心。马呼屯村新建的文化广场、硬化的入户道路、改造的污水管网,每一个项目都经过村民议事会反复磋商。如今,村里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邻里互助蔚然成风。
票决制实践:民生清单由村民拍板
2024年10月,马呼屯村启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程序,人大代表、党员群众代表提出的32条建议经分类整合形成12项候选项目。该村“两委”先后召开8次专题会,结合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等逐一论证。扩建养老中心等“呼声高但投入大”的项目是否纳入?王怀志态度明确:“群众需要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
在今年3月举行的票决现场,该村议事会成员手握“决定权”。经过两轮投票,涵盖道路亮化、智慧农田等内容的10个项目高票入选。为确保落实,马呼屯村建立“项目监督小组”,由村民代表全程跟踪进度。“过去是干部定事我们干,现在是我们定事干部干。”该村村民王全法话语中透着自豪。
民主扎根:小村庄里的大治理
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马呼屯村的探索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华龙区胜利办党工委书记杨希禄称赞道:“这里把民主贯穿于征集、决策、监督全链条,真正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今后,该村计划将票决制延伸至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让民主之花开遍乡村振兴每个角落。
行走在马呼屯村,新硬化的道路旁,公示栏里民生项目进度表实时更新;议事厅内,每月一次的“村民说事日”热闹非凡。在这里,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田间地头的热烈讨论、是议事会上的一笔一画,更是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
在推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马呼屯村步履坚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全方位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一处细节。自2022年成功建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后,“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这一理念便在马呼屯村落地生花,并成为该村全体村民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胡靖 董俣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