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阅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对情感发展、理智进化和人格塑造有着深远影响。然而,部分小学生存在不喜欢阅读的情况,这背后有识字量不足、生命气质差异以及父母和教师引导不当等多种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学校要设置固定的阅读时间,全体师生共同沉浸在阅读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例如,可以将每天下午的一节课设为阅读课,让学生在安静的教室里自由阅读喜欢的书籍。家庭方面,家长需为孩子准备丰富而健康的书籍,建立家庭图书角,同时规划固定的阅读时段。亲子共读效果更佳,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阅读心得,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更享受阅读的过程。
运用激励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可以每月或每季度定期举办阅读庆典,对在阅读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颁发“阅读小明星”奖状、赠送书籍等,让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发动阅读冲刺,尤其适合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书目进行分级,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设定不同级别的阅读目标,鼓励他们不断挑战更高级别的书籍。当学生完成一个级别阅读任务时,给予一定奖励,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动力。
发挥好导读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导读时,不应简单地剧透或概括故事内容,而是精心讲述故事的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主题和后续情节的兴趣。例如,在推荐《小王子》时,可以这样开头:“在遥远的B - 612星球上,住着一个孤独的小王子,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开自己的星球去旅行。你们想知道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哪些奇妙的人和事吗?”短短几分钟的导读,就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此外,采用故事会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学校或班级可以定期组织讲故事大赛,鼓励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故事上台分享。在准备过程中,他们会深入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在分享过程中,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能得到锻炼。其他学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被故事吸引,从而激发阅读更多故事的欲望。
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摒弃焦虑心态,避免给学生过多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阅读节奏和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