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曾常见这样的画面:教师举着生字卡反复领读,孩子们的声音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机械而零散。直到三年前,当学生小王用橡皮泥捏出甲骨文“龟”字时,那弯曲的线条仿佛活过来的小乌龟,几十双眼睛像星星般亮起来——原来,汉字可以这样有趣,课堂可以属于每一个孩子。
“小先生制”不是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为孩子搭建的“识字舞台”。每周五的“汉字小讲堂”,孩子们轮流握着彩色粉笔,把自己的发现变成生动的故事。第一次登台的小雨举着画着太阳的“日”字卡片说:“看,这圆圆的太阳会发光,三个太阳叠起来就是‘晶’,像星星在眨眼睛!”台下的孩子立刻模仿着在本子上画下三个小太阳。当“小老师”用绿色卡纸剪出荷叶形状的生字卡,带着大家玩“青蛙跳荷叶”游戏时,连最内向的小宇都举着“青”字卡片蹦跳着接词,课堂成了欢乐的池塘,每个汉字都是荷叶上滚动的露珠。
汉字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字理识字课成了“汉字考古现场”:小浩用黏土捏出层层叠叠的“山”字甲骨文,像极了远处连绵的山峰;小玉把“休”字拆成“人”和“木”,边演示边说:“走累了的人靠在树上休息,就是‘休’呀!”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汉字是会“画画”的——超市价签上的“鲜”是鱼和羊在跳舞,奶奶药盒上的“炎”是两团火苗在拥抱。班级的“汉字发现墙”成了宝藏地图,薯片袋上的“烧烤味”、妈妈围巾上的刺绣字等,都被孩子们剪下来贴成拼图,让汉字从课本走进了真实的生活。
游戏赋予汉字以活力。在“汉字大富翁”的棋盘上,当孩子们踏至“雨”字格,便争先恐后地喊出带有雨字头的字眼,如雷、雪、霜、雾,如同一群活泼的小鸟般欢声笑语;在“身体写字”游戏中,他们用胳膊挥洒出“大”字的舒展,用双腿摆出“人”字的挺拔,教室的地板成了孩子们的写字板。最令人动容的是“小老师成长档案”中的记录:一向内向的小雯,在第一次完整地讲解“采”字时,紧张地用手指绞着衣角,却清晰地解释道:“上面是手,下面是树,用手摘树上的果子就是‘采’。”全班学生爆发的掌声,让这个曾经总是躲在教室角落的女孩眼中闪烁自信的光芒。当课堂从“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孩子们的舞台”,汉字不再是冰冷的笔画,而成为了一串串等待解锁的密码、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卷。
教育最美的模样,或许是看着孩子们握着粉笔,用稚嫩的声音讲解汉字时,眼里闪烁的光芒。给孩子一个讲台,他们会用想象和热情,让每个汉字在童心中发芽,长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汉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