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堤

一字恩师

□ 李树梓

我国古今流传着许多“一字师”的佳话:晚唐诗人齐己向郑谷请教《早梅》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之改,瞬间让“早梅”神韵跃然纸上;南宋诗人杨万里误将“干宝”写成“于宝”,幸得小吏提醒,及时纠正谬误;现代文豪鲁迅在《阿Q正传》初稿中用“柿油党”代指“自由党”,经友人建议后欣然改之,尽显谦逊治学之风。这些故事大多赞颂大人物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品格,而我的“一字师”却与众不同,若在“师”前加个“恩”字,方显贴切——他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字恩师”。

1950年的秋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怀揣着求学梦想的考生们齐聚新校园,踏入考场。负责监考的是一位面容和蔼的长者,他缓步走到黑板前,工整地写下作文题目——《濮师一瞥》。刹那间,我如坠迷雾:“瞥”字该如何解读?老师从未教过这个字!犹豫再三,我鼓起勇气举起手,小声问道:“老师,作文题里有个字不认识,下边是个‘目’字……”老师目光温和,轻声解答:“这个字由‘目’表意,说明与眼睛有关;上方表读音,念作‘piē’。‘一瞥’,就是匆匆看一眼,想想这匆匆一眼,学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番讲解如拨云见日,让我豁然开朗。我曾一看再看校门上方“平原省立濮阳师范学校”的校名,“省立”二字彰显着学校的不凡;道路两旁,松柏挺拔,似在无声鼓励我勇往直前;考场所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校园里更是鸟语花香,生机盎然……那一刻,对这所学校的热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多么渴望能在这里开启求知之旅!

在老师的点拨下,我文思泉涌,写下一篇满意的作文,最终如愿以偿,从农家少女成为令人羡慕的师范生。入学后,我才得知那位监考老师竟是学校德高望重的袁一坡先生。他不仅是美术教师,还兼任学校工会主席。原来,他不仅是我的“一字恩师”,也是濮师首届学生一级一班全体同学的恩师。他对不少同学都作了悉心解释,我们才得以妙笔生花,叩开师范学府的大门。多年后,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骨干教师,有的成长为服务群众的国家干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时光飞逝,袁老师监考时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这份跨越岁月的师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怀念!

2025-05-08 □ 李树梓 1 1 濮阳日报 c159034.html 1 一字恩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