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快到了,想念父亲的情绪有些强烈,虽然他离我而去十六年了。十六年,足以让人忘却许多事情,抹平很多创伤,然而不管岁月如何消磨,一些刻入骨髓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就像小时候吃到一次美食、收到一份礼物的喜悦,也正如朱自清先生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一样。我想念父亲不是因为他给了我多少教导,给了我多少物质支持,而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事情虽小,却深深地影响了我。
几十年前,农村的冬天极为寒冷,我的脚后跟经常冻伤。那时,父亲在县机关工作,被派往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子驻队。我经常跟他在田野里奔走,没少受冻。冬天里,干农活的拖拉机经常出现趴窝的情况,我就要随父亲在地里待着,他搞维修,我在旁边玩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气那么冷,父亲干起活来毫无时间观念,哪怕是过了饭点,修理不好他绝不罢休,连带我也跟着饿肚子。那年,我五岁。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生活艰苦,谁家能有一辆自行车,那就相当不错了。因为父亲有工作,我们家有一辆——据说当时全村只有两辆。另一辆自行车的主人不舍得骑,经常把它挂在墙上。因为稀有,所以多用,谁家有个重要或紧急的事情就免不了借用。借用的次数多了,自行车自然毛病百出。父亲是个技师,会修。有一次,自行车被他拆了个七零八落,组装过程中发现缺少一件工具,他让我到邻家去借。我极不情愿,因为那时候胆小,怕见外人,尤其怕见打交道不多的成年人,可他还是硬逼着我去了。那年,我七岁。
转眼间,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记得当时我们使用的书桌是红砖砌的,桌面上抹了层水泥。这样的桌面,让大多数孩子的棉袄胳膊肘部都磨得开花,家长给打得补丁摞补丁。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谁有本画册或者别的什么读物,简直就是奢望。然而,我有,是一本带有蓝色塑料皮的书——《新华字典》。这本字典是父亲从县城买回来交给我的,扉页正中间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的字端正清秀,我一下子觉得他好有文化,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他告诉我骑车时要目视前方,不要拐来拐去,经过胡同口要放慢速度。后来我才悟出,这是为了我的安全,也是为了别人的安全。十六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他没有送我,只是交代了一些事项,几年间也就看过我一次,那还是他出差路过。现在觉得正是他的放手,让我学会了自立。由此可想:跟他驻村让我学会了坚韧,借工具让我学会了求助,那本字典让我爱上了学习与书法……
再后来,我长大了,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日子虽穷,倒也安生。让我泪目的是,他去世前身体还好的时候给我说过一句话:“等两年攒点钱,给你盖三间房。”而他和我母亲当时居住的,却是裂了缝的老屋。
曾经,我思考过想法和行动组合起来所能达到的预期——没想法没行动肯定一事无成,有想法没行动空谈误事,有想法有行动才有可能心想事成。父亲没有特意说教我,却指导和塑造着我的人生。我在行动中渐渐长大,才感觉到什么是言传身教,什么是父爱如山。老子思想体系有一种哲学观念:爱无形。这种爱伟大深沉,默默无声,无形却有力量,让我说就是“父爱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