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听”麦

我老家在豫北农村。每年端午前后是收小麦的时间,我们那里叫麦天。这期间,整个村庄都弥散着麦秸秆、麦芒的气息,或是扬场打场的味道,反正很特别,你一闻,就知道麦天来了。胶东人管闻气味叫“听”,闻麦香气叫“听”麦。

我们乡下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无论你在外做买卖、求学、当官,还是打工,收麦之前,无论有地没地,一定要回老家看看,看一看收麦子的景象,闻一闻麦香!谁家有人在外的,这几天见了面,村里人一定会问:你家那谁谁谁回来没?如果没回来,大家会感叹一句,啧啧啧,你看看,连过麦天都不回来!如果回来了,大家伙儿会在心里说,这娃懂事儿,该回来看看!可以这么说,在我们这里,收麦回老家,仅次于回家过年!

农村把农历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叫“三夏”,即夏收、夏种、夏管。

生产队那会儿,我上小学,过“三夏”可是一年中的大事,农村的小学生都放麦假,队长提前布置任务,迎接“三夏”,因为那年月收麦子全靠人工和牲口,需要提前把马、骡、牛、驴饲养得膘肥体壮,把各种农具如镰刀、木钎、大扫把、大叉、缰绳、耙子、马车等检查备齐,等麦子一熟,就要抢时间收割脱粒,晾晒好,确保颗粒归仓。同时,还要把秋庄稼抓紧种上(如果时间来不及的时候,要提前把玉米籽点在小麦垄里),不能误了时节,我们小学生的任务就是拾麦和送水。

打麦的过程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分两个战场,即麦地和场院,第一个战场是割麦、捆麦、拉麦、拾麦;第二个战场是割场、晒场、碾场、扬场。

先把村头儿上一块大麦或者油菜地割出来,清理干净,然后一遍遍泼水,由老把式牵着缰绳,用长鞭赶着牲口,拉着一捆榆树枝杈,上面压块石头,或者墩子,以人为圆心一遍遍画圈拖平,画的圈子由小到大,然后再用石磙子一遍遍碾压,直到压出一个平整的场院,打麦用,这叫割场,有的也叫“糙场”。现在想起来,这割场的过程好像混社会一样,圈子不断扩大,社会路子趟平,日后好办事。不过这割场可是个技术活儿,需要农家好把式来干,泼水多了少了都不行,达不到最佳效果。压好的场院,麦子既不会嵌到土面里,日后又可以轻松地犁地,插上玉米苗,秋天继续收获!

麦子一熟,开镰!男女老少齐上阵,伴着布谷鸟的叫声,挥舞着镰刀下地,割麦、捆麦、拉麦、拾麦,最后是交公粮!人人挥汗如雨,个个喜上眉梢,干劲冲天。割麦子要趁麦子大半熟透,不熟透太沉重,还要再晒,否则不能打场;熟透的麦子,麦仁容易掉到地里,浪费!捆麦子要趁早晨的一点点潮气,否则麦秸容易折断,麦捆儿就散了。我姥姥说,由于麦地离家太远,走路来回不方便,麦天她经常带着水和干粮,睡在麦田的蒲子里,等早上四点左右趁潮气捆麦,这样麦子不散。麦天的味道和气息,从割麦开始被“听”到!沁人心脾。

拉麦子的运输工具就是生产队的马车,我们小学生的任务是跟着大车拾起掉在地上的小麦,大概50株捆上一把,非常好看。当然我们还有个任务,就是抬大桶,装上生产队熬的甜藻水(用甘草和胖大海熬制,有降暑作用的饮品),送到场院去,让大家消夏解渴。有时候,队长也会奖励我们,去生产队的菜地里弄个茄子、葱、四季豆角、西红柿什么的犒劳一下,别提多美了。

刚才说麦田是劳动的第一战场,那么场院就是第二战场,而且技术含量较高。当麦子被拉到场院时,都还带着秆,下一个程序就开始了。摊麦、晒麦、碾场、翻场,用大叉把带杆的麦子挑开,支撑起来,在烈日下暴晒,晒焦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子碾场!一个老社员拉着缰绳,戴着个草帽,用长鞭驱赶着牲口,以自己为圆心,一圈圈地画圆碾压,圈子由小逐渐到大,碾完换个画面继续转圈,重复着割场的动作要领,每次碾压都伴随着嘎巴嘎巴的压麦声响和浓烈的麦香。圆圈画完了,就用大叉挑起麦秸使它支棱起来吃风,把麦粒沉底,吃完风再晾晒,继续碾压,直到麦穗和秸秆脱离才算大功告成,然后把麦糠和麦粒顶风理成一个麦岭,等风来时,就可以扬场了。

扬场也是个技术活,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一个人用木钎顶风扔出麦糠和麦粒,在风的作用下使糠麦分离,另一个人用大扫帚在木钎撩起和麦粒落下的间隙,迅速把麦糠撇走,这就是扬场。有的时候为了等风,大人就睡在场院,风来了随时起来工作。小孩子最愿意在场院嬉戏撒欢,玩耍睡觉,把麦秸垛当滑梯,藏老闷儿,白天打闹追逐,晚上睡在新的麦秸堆里,“听”着麦香入睡,甜丝丝美滋滋!

生产队时期,虽然麦天忙活得不亦乐乎,但小麦的产量每亩只有250到400斤,交公粮也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去交,后来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和包产到户,生产队也就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接下来,就陆续有了拖拉机、脱粒机、大风扇、播种机等农用机械,节省了不少人力,大大缩短了收麦的时间,但也少了很多儿时的乐趣,细想起来,是减少了“听”麦的时日,有些许遗憾。再后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家家户户都不用再交公粮了,听说河北的农民因此还铸鼎纪念。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有了联合收割机,几亩地分分钟搞定,根本不用割麦、拉麦、拾麦了,也不用碾场、打场了,三五天,麦天就过去了。农业机械化终于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牲口和农具等都用不上了。不少旅游景区把农具挂在墙上展览,昔日的主角,现在蜕变成了展品。

时代进步了,但麦收的味道却淡了许多,“听”麦的时间更短了。老人们还在感叹,咦?这还没有两天哩,麦天可到过去了,可到麦罢了?但不管麦天时间长也好、短也罢,老家人的情怀还都是一样的:麦天必须回家!有一个南方的房地产老板,雇了一批我们老家的农民工,为了赶工期,麦天不准假。农民工请不了假,就回不了家,即使被困在了施工工地,也蹲在地上不干活,没办法,老板只得让大家回去过麦天。

今年端午节放假,按照老习惯,我还是带老婆回老家看看。到城里35年了,老家早就没有我们的土地了,但老家还有母亲和二弟一家。他们大概有三亩地,收割机一个小时,3000余斤麦子就收到家了!每年麦天我都会回老家看看,呼吸一下麦天独有的空气,带点西瓜啤酒饮料什么的,慰问一下家人。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我一位老领导也有。领导的母亲和他住城里很多年,但每年“三夏”,老人就要回老家看看。虽然不种地多年了,乡下也没有至亲之人,但她总要回去看看收麦的景象,感受一下氛围,说是不能忘本,估计是像我一样,想闻一下打麦的味道,回去“听”麦!这算不算传承,肯定算,多少辈子的农耕时代延续,应该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了。■ 正森

2025-07-09 1 1 濮阳日报 c161836.html 1 “听”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