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粽叶香飘四十载

李志远家的端午,似乎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每年都从农历五月初一那天开始筹备,仪式盛大而庄重。在他家,对端午的重视,已碾压了春节。四十年来,年年如此,神圣得令外人感觉不可思议。

农历五月的第一天,李志远和妻子就开始买糯米、枸杞、葡萄干,再把冬天晾晒好,储存在冰箱里的腊肉全部拿出来。淘米、清洗,挑选出最饱满的枸杞和葡萄干,腊肉认认真真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李志远就让儿子开车,去距离油田基地40公里左右的濮阳县文留镇马寨村,把马广义老两口接过来,一起过节。当然,粽子叶一定是用马广义家后院水塘生长的芦苇,叶片宽大、碧绿。于是,两家七口人,在李志远所住的一楼小院里,热热闹闹地开始过端午。

“马哥,您麦收结束了,咱哥俩儿再喝一盅。”两家的女人在一旁包粽子,李志远与马广义在小院的石板桌上先就着一盘水煮花生米、一盘蒜泥黄瓜、一盘卤得软烂的酱牛肉外加一盘驴板肠,打开一瓶53℃的白酒,开始一小口一小口地对饮。两个人边喝边回忆三十年来他们一个石油工人、一个油区农民的陈年往事,说到动情处,两个爷们儿泪光闪闪。

时光如梭,恍如昨日。

四十年前,祖籍无锡的李志远当兵转业后,分到江汉油田成了一名钻井工人,在当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中原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打响后,李志远接到调令,作为钻井队骨干的他二话没说,收拾行囊别妻离子,与钻井队来到中原油田文留油区。那时文留的田野,是一大片一大片泛白的盐碱地。

会战初期,环境很艰苦,施工的钻井队职工吃喝靠井队后勤送到钻井现场。文留油田地层压力很高,当钻机钻到地层一定深度后,主抓钻井队安全的李志远就吃住在钻井现场。那是腊月的一天,突然发生卡钻,直到午餐送来,故障还没排除,李志远心急火燎,同事送到钻台上的饭,他一口也咽不下去。经过近7个小时的努力,故障才排除,此时的李志远饿得心慌,想扒拉一口饭时,发现饭盒里的饭菜已经冻成了冰疙瘩。

长时间工作的疲劳加上心理高度紧张,等那根绷紧的弦松弛下来,李志远才发现自己已经饿得饥肠辘辘,头晕眼花。一阵虚汗袭来,他意识到自己低血糖的老毛病又犯了。

“我得找点甜东西吃。”李志远给同事打了个招呼,下了钻台就向附近的马寨村走去。一路上,他的脚如同踩在棉花垛上,晕晕乎乎地来到村边最近的一户人家。李志远说明来意,看他煞白的脸,男主人赶紧把他安顿到热乎的土炕上,让媳妇拿出家里的鸡蛋和红糖,同时叫自己六岁的儿子去喊村里的老大夫。八个红糖水煮土鸡蛋下肚,加上赶来的村医给输了一瓶葡萄糖,在热乎乎的土炕上躺了3个小时,李志远才满血复活。男主人就是马广义。当年,李志远25岁,马广义29岁,李志远吃的那碗红糖鸡蛋,本来是马广义正在坐月子的妻子第二天的全部口粮。那天,李志远认下马广义这个农民当大哥。

钻井队是流动的营盘,哪里需要打井,钻井工人的战场就在哪里。李志远从文留到濮城,从濮城到文明寨,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买一些细粮、点心,去马广义家看看。有一年端午节前夕,李志远在江汉的妻子来中原探亲,带来了家乡的肉粽子。李志远骑车带妻子给马广义家送肉粽子,也想让妻子见见他在中原认识的大哥。那时,豫北的乡下没有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第一次吃到肉粽子,无论是精美的三角形状,还是糯软香咸的口感,都令马广义全家十分新奇。马广义的妻子还把解下的粽叶一张张洗干净码好,说有机会也学学包粽子。

长期的两地分居,加上父母体弱多病,1988年,李志远把父母、妻子和儿子从江汉油田接到中原油田。一个人的工资,要负责一家六口人的吃喝拉撒,李志远的日子过得有些捉襟见肘。马广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年麦收结束,新磨的第一茬白面,一定会给李志远送去两袋子。马广义送白面的日子,基本在端午之后不久,李志远总会让妻子包一些粽子作为回礼。这样一来二去,两家每年最多的交集,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端午。

“谢谢老哥!要不是你接济我,那几年,我一家六口真是吃不饱。”李志远说。

“老弟呀,这么多年,你督促我俩儿子学习,找人辅导功课,还把他俩送到市里学校,给我培养了两名大学生,我得感谢你!”微醺的马广义眼里泛着感激。

待一盘热气腾腾的粽子上桌时,看着碧绿饱满的粽子,俩人都感觉亲切。原来,马广义家水塘的粽叶,是李志远从江汉老家带过来的芦根如今繁衍而成。如今,那是一塘枝繁叶茂的芦苇地。

■ 姚青敏

2025-07-09 1 1 濮阳日报 c161837.html 1 粽叶香飘四十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