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公路管理所 李淑静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逐渐应用信息化管理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不仅引发了公路运输业的根本性变革,更为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公路运输经济迫切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潜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效率和竞争力。这已成为业界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公路运输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运输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借助历史数据和先进的预测模型,运输公司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度运输车辆,以适应不同时间段的运输需求。这种精细化的资源分配不仅有效避免了资源闲置浪费,也减少了资源过度投入所带来的成本负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从而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提高运输效率
信息化管理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应对运输中的问题,如天气影响、道路维修等。这有助于企业提前检测到相关风险数据,制订有效的应急措施和解决方案,减少运输延误,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信息化管理通过引入先进的车辆调度系统、智能导航技术等,能够精准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车辆迂回行驶和拥堵路段,从而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3.增强客户服务质量
信息化管理在提升公路运输企业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监控车辆位置和运行状态,企业能够更好地跟踪货物的运输过程。这使企业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准确的物流信息,客户可以随时了解货物的位置和状态,从而提高了客户对物流流程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同时,企业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咨询和投诉,快速解决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展市场份额,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4.促进决策科学化
信息化系统收集、整理大量运输业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市场趋势、成本效益等信息,辅助其作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
5.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公路运输企业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服务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货运服务、发展冷链物流等专业化运输模式、探索多式联运信息化协同等。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还提升了公路运输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1. 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型公路运输企业资金雄厚,技术人才丰富,信息化建设相对完善,已实现运输管理系统与上下游企业的部分信息互通共享。但众多中小运输企业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信息化程度低,仍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
2. 信息系统集成度低:部分公路运输企业虽应用多个信息系统,但各系统间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实时共享与交互。如车辆管理系统与货物管理系统数据脱节,导致运输调度缺乏整体统筹,进而影响运营效率。
3. 网络安全存在隐患:随着信息化程度加深,公路运输企业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部分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网络安全技术人员与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4. 专业人才短缺: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管理需要既懂运输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这类人才匮乏,企业现有员工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新信息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能力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三、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
为适应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作用,公路运输企业应考虑建立集成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各个环节的数据,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实现数据的实时流动和共享。通过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监测运输车辆的状态、行驶情况,以及货物的位置。这些数据的实时获取将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运营数据,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准确。借助这个信息管理平台,企业能更精准地掌握运营动态,从而调整策略、提高效率。
2.建立客户服务体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除了关注内部流程的优化,企业还需注重外部客户的满意度。为此,企业可以开通在线查询货物状态、预约运输、投诉反馈等功能,以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和沟通。这样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方便,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此外,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运输需求和服务反馈。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客户偏好与行为,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
3.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依托数据库平台,建立涵盖营业性车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运输服务经营业户信息的中心数据库,有效整合道路运输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运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驾驶员培训计时监管等应用系统,实现公路运输服务业务全流程覆盖。加强公路运输与物流、制造业、电商等行业的信息化协同。例如,与电商企业合作,实现订单信息与运输信息的实时对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与制造业企业协同,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
公路运输企业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设备与技术,防范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与操作规范。加强员工网络安全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安全事故。
5.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信息化管理培训,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运输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等。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信息化素养与业务能力。积极引进既懂公路运输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吸引其加入企业,壮大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的实践
客运互联网售票等信息化服务全面普及,人民群众出行方式更加多样便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货运企业可以实现在线询价、下单、配送与结算等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处理,推进物流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在信息化运营平台下,货运企业还能针对不同的客户服务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升客户体验和忠诚度,拓宽销售渠道。目前,经开区 “货运互联网+货运物流”等活动组织形式快速发展,且经开区第一家无车承运人货运平台已开通运营,使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大幅提升,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
信息化管理促使经开区行业本质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目前,经开区已实现对隐患路段的安全监测、预警和防控。在全市率先完成695台“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已有3000余台,车辆动态监控三级监管平台投入使用,通过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实施精准监管、精准执法,跟踪督导违章车辆及所属企业的整改落实,及时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信息化管理强化经开区重点运输领域行业监管。研究建立“两客一危一重”等运输企业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和动态评价体系,加强重点营运车辆主动防控技术动态监控,实现安全状况数据化、可视化,监管和服务精准化。
结束语: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能力,为公路运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措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化管理将继续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