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当历史的显影液冲刷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姜晓君

当影院灯光亮起,银幕上“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八个大字如血如墨,四周静坐无言,耳畔似有快门与枪栓的“咔嚓”声重叠回响,这是《南京照相馆》留给千万观众的集体震颤。作为一部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的作品,以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为棱镜,折射出民族危亡时普通人的良知觉醒。这场观影恰似一剂思想的“显影液”,让初心的轮廓在历史的血色底片上逐渐清晰,更照见吾辈应有的担当与锐气。

一帧真相,显影液中淬炼“守护”初心。红光幽微处,日军暴行的底片在药水中渐次浮现。老板老金本可交出底片苟活,却选择以命相护:“不能让真相烂在暗房里!”这一声呐喊,正是共产党人对“守护”最朴素的诠释。

日军为掩盖罪行,强令拍摄“亲善照”。百姓怀抱被摔死的婴儿强颜欢笑,演员林毓秀半哭半笑地念出“我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不当汉奸”。邮差苏柳昌冒死穿越封锁送底片,车铃叮当如赴死号角。老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叠胶片,更是文明不被野蛮吞噬的微光。所谓“守护”,从来不在宏愿,而在“分毫不让”的行动。窗口办事快一分钟,田间解困多走一里路,便是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显影于日常。

微光成炬,危墙之下凝聚“人民伟力”。影片中,七位主角身份卑微,邮差、戏子、翻译、学徒……却以凡人之躯筑起血肉长城。他们的挣扎与团结,恰是“人民主体性”的生动注脚。

苏柳昌初时佝偻求生,最终直面日军怒吼:“我们不是朋友!”汉奸翻译王广海在江边捂耳逃避同胞哭声,终在良知煎熬中崩塌。林毓秀藏底片于戏服水袖,老兵存义引爆炸药与敌同归于尽。没有英雄史诗,只有千万萤火,恰如基层工作。社区治理需倾听“百家声”,乡村全面振兴要拧成“一股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唯有让百姓“各尽其力”,方能将个体微光聚成发展火炬。

镜鉴当下,青春应以担当回应历史叩问。影片结尾,战前南京的市井欢笑与今日鸡鸣寺的樱花、莫愁湖的波光交叠。这“从地狱到人间”的变迁,正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未来图景。历史的显影液正冲刷着我们这一代人,新时代的“守护”是什么?

于我辈,守护即担当。在科技攻关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水利一线筑牢防洪坝,在涉外谈判中坚守国格。每一次冲锋都是对老金们“相机为枪”精神的赓续。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显影液”,是乡村全面振兴田垄上的汗水,是改革攻坚案头的灯火,更是面对群众诉求时那句“马上办”的承诺。

步出影院,长街华灯初上。回望1937年的南京暗夜,老金们以命守护的方寸底片,已在八十年后显影为山河无恙、车水马龙的盛世长卷。历史的快门已交至我辈手中,唯有以初心为焦距,以担当调光圈,方能在新时代底片上留下无愧于人民与历史的青春显影。

2025-08-05 姜晓君 1 1 濮阳日报 c162780.html 1 当历史的显影液冲刷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