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战胜利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日作战的正确方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平津地区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迅猛攻势,国民党内部出现了片面夸大敌强我弱,忽视中国进步潜力的“速亡论”和忽视敌强我弱的现实,盲目依赖外援或短期决战的“速胜论”两种错误论调。
在民族存亡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明了“全民抗战、持久作战”的正确道路,有力地驳斥了“速胜论”和“速亡论”的错误论调。在“持久战”思想和人民战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是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自武汉沦陷至1945年初中国军队转入对日反攻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不间断地与日军进行游击作战,使日军疲于防守其占领区而无力向前推进。正是在这一时期,游击战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形式。
“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对日游击战的高潮。“百团大战”期间,国内媒体多次对相关战役进行报道。1940年8月31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将军对记者详细阐述了“百团大战”的意义和影响。他认为“百团大战”的意义和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提高全国军民抗战信心;二是使敌占区人民斗志高涨;三是激发了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百团大战”还因其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1940年8月25日,《泰晤士报》关注到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9月15日,《华盛顿邮报》刊文评论“百团大战”的战略意义称:“中国游击队在华北地区发动的战斗迟滞了日本称霸亚洲的计划”。“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在国内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先锋”形象,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充分说明在抗战相持阶段,游击战是敌后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的过程中始终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晋察冀、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这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真诚愿望和政治包容性,使根据地政权真正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上的强大堡垒。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治理的政治实践中始终注重倾听党外人士的建议呼声。1941年底,党外人士李鼎铭等提出“精兵简政”议案,被中国共产党中央采纳并迅速在各根据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意义深远:其一,大幅减轻了根据地人民沉重的战勤负担和公粮负担,使人民得以喘息,民心得以凝聚。其二,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集中地用于支撑长期抗战,特别是保障前线部队给养和战斗力。其三,提高了党和政府机构的战斗力和廉洁性,赢得了根据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为同盟国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