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何让学生热爱语文?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我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
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歌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诗中字词,要求他们读通顺。学习时,学生们一会儿看课文注释,一会儿查字典,一会儿相互讨论,很快解决了诗中的疑难字词。品析这首诗歌时,我说:“《关雎》是一首诗歌,在当时要唱出来。同学们,你们会唱吗?”一听说要唱诗,他们立刻兴奋起来。特别是班里的男生,大声地吆喝着:“老师,王鑫会唱。”王鑫是一个漂亮、文静、多才多艺的女生,但是同学们要求她唱《关雎》,她有点不好意思。我看透了王鑫的心思,笑着说:“同学们,我也会唱,要不我先开个头,我唱完王鑫再唱怎么样?”学生们很高兴,王鑫也微笑着答应了。我深情的歌声吸引着他们,一阵阵的掌声也让我的面颊飞上了两片红云。我唱诗时看见学生的眼神里闪着兴奋、渴望知识的光芒。轮到王鑫唱了,她清脆、婉转的歌声是另一番滋味,让学生们不仅掌声阵阵,高呼声也不断。诗歌的现场演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理解着、品悟着。
孔子评价《关雎》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乐。”针对这种价值观,我设计了一个探究题,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沉默了,他们在深深地思考。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说:“青春期的我们也要有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有美好的追求,但是要积极乐观、阳光正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另一个学生说:“现在网上报道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失恋抑郁的很多,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青春,让青春充满活力。”学生们说的正是我所期望的,此时我们心有灵犀。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这篇古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太后疼爱小儿子和触龙、严格要求小儿子的情感,我问道:“你们有这种感受吗?”这一下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不断地倾吐心声。我严肃地说:“同学们,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鼓励是爱,严厉要求也是爱。父母和老师都期望你们幸福而有自尊地成长,但是需要你们的理解和配合,你们明白吗?”学生们不说话了,是不是正在体会父母的情怀?
有时我是学生的歌手,有时我是学生的朋友,有时我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这种“调情”的本领不仅是技术还是艺术,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