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第七中学小学部,每当学生在阅读理解、试题解析、学习方法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学生、学生家长常挂在嘴边的是:“有问题,找老刘!”
老刘,就是市第七中学小学部语文老师刘艳芳。走上教学岗位22年来,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执着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当好育人园丁,赢得了赞誉,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师德先进个人”“濮阳市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
找老刘
是找学生的铺路石
2017年,刘艳芳以面试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从县城考入市第七中学任教。但当她真正接触学生后,才发现跟理想情况不太一样。虽说这是一所市直学校,但有很多学生都是城中村居民,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她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画杨桃》一课时问:“大家见过杨桃吗?”除了寥寥无几的学生回答外,大部分学生那空洞茫然的眼神刺痛了她的心。
真正的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贫瘠,而阅读是连接世界的一座桥。刘艳芳当即下定决心要带孩子们阅读,读文、读事、读人,让阅读变成学生的眼睛观世界,引领学生站上阅读“制高点”眺望未来。她组织开展“阅读之星”“我和书本比身高”“阅读百万、千万富翁”等评选活动,激励大家读书。
在刘艳芳影响带动下,学生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如今,学校大部分学生每年阅读50本左右,阅读字数400万字;甚至有的学生阅读150本左右的书籍,阅读字数1000万字以上。她所带班级每年都被评为“书香班级”“学生最爱阅读班级”“学生阅读量最多班级”。
刘艳芳还开通了“老刘语林”公众号,记录学生的点点滴滴,年均书写10万字,整理汇编了2本自己的专著。学生的眼睛亮了,脸上的笑容甜了。“找老刘接班没错!”学生高诗涵的妈妈送来锦旗感谢。
找老刘
是找家庭教育的定心石
每个学生的背后站着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最小单位。
“刘老师,俺家言若(化名)这几天总是给我说,她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大半夜的手心出汗……”说着孩子的妈妈就哭起来。这个孩子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不但缺乏关爱还很敏感,总是晚上一个人默默在被窝里哭,时间长了精神衰弱出现幻听。刘艳芳在留心多捕捉她的亮点表扬的同时,找心理医生咨询,鼓励孩子说出心事……现在,这孩子已经走出困难时刻,成了做事条理认真负责的优秀班干部。
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扛起家庭教育的责任,2018年,刘艳芳主动加入市第七中学毛毛虫志愿服务队,坚持周六在市龙城广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向市民宣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市民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帮助500多名市民解决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困惑等难题,变成了学生家长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老刘”。
找老刘
是找教学工作领航员
刘艳芳除了担语文课兼任班主任外,还担任校教研室主任。她依托学校教研平台,带领教师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用心开展研修活动,摸索“5+2”课堂改革,创新作业设计,建立基础题库,设计导学案模板,带领老师们编写适合本校学情的导学案。学校20多项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优质课多次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
硕果累累,钻之弥深。据刘艳芳说,她最大的爱好便是阅读,年均阅读100本,阅读量在1000万字左右。她带领老师们同读一本书,与全校160余名老师一道徜徉在书的世界里。
本报记者 李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