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儿童画造型表现能力呢?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挖掘、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为儿童画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美术课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可以按色彩学、透视学等理性的原理去表现物象,亦可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更深刻地触动、感染观者,使创造的形象更加生动完美。因此,美术教学不该形成某种定式,它更适合在探索、讨论、活动、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不可缺的。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感到轻松、和谐,不至于觉得压抑,才有利于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的发挥,创作出优秀的儿童画。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为儿童画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在美术教学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每一节课在作业时,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学生敢于用多种造型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在表现《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他们的想象真是奇特极了。大和小比较着来画,小人国人爬着梯子到大人国人的鼻子上玩耍,大人国的杯子成了小人国人的游泳池;大人国的人表现他们的大,孩子们大胆地只画了半个身子,把他们画到画面外去了。这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对小学生儿童画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