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苑拾萃

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市第十中学 马会珍

笔者跟过一个省级课题:《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探讨,对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一些体会和感想。本文拟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为例,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导入聚焦生活、课堂学习链接生活、课堂结束回归生活,简述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课堂导入聚焦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装修等原因,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物达数千种之多。另外,电器使用的增多,使室内的负氧离子数量降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室内种植花草,养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去除室内有害物质。那么卧室内适合摆放过多的植物吗?

设计意图

“求知欲”往往来自对一种现象的疑惑,并最终演变成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疑促思、激发兴趣的基本原则,那么如何设置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从中汲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是学生熟悉、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影射的可能是课堂学科教学知识原型,也可能是课堂学科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链接生活

本节课有三个演示实验:萌发的种子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学生通过探究直观地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一重要概念,并通过类比学习(光合作用)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适时链接生活现象:刚刚收获的玉米等种子能否直接入仓贮藏?农田为什么要适时松土?遇到洪涝灾害为什么要及时排水?学生根据亲历的探究过程,很快用所学知识解释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们接受教材或者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社会及学生实际,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然后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堂结束回归生活

我们濮阳盛产红薯,红薯丰收后,农民常常将红薯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井中保存,所以经常听说农民到井里取红薯时发生窒息现象,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进入红薯井时容易发生窒息?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农民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设计意图

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本节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因此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走访农民,了解红薯、萝卜和种子的保存方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和家长进入红薯井体验井中缺氧的环境。通过实践、汇报、交流,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很轻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与其生活的这个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互动、发展。初中生物学生活化教育就是为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认识社会。

2023-03-21 市第十中学 马会珍 1 1 濮阳日报 c114388.html 1 初中生物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