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一切为了孩子。”虽然这句话耳熟能详,甚至有些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是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最大的共识。我们会发现,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和教师教育理念有所出入的家长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与不同的家长沟通,需要一颗平常心,还要有沟通的智慧和方法。
面对比较敏感的家长,要注意场合,私下沟通,最大限度地换位思考,达成共识。教师平常面对的是一个集体,基本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是依据班级整体情况而定。而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考虑的只有自家孩子的发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推心置腹,更容易唤起家长共鸣,也更容易达成共识。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教师最好能与家长面谈,而且要在第一时间去联系家长。先倾听,再予以肯定,等家长情绪平复后或第二天再与其面对面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合学生平时的具体表现和事实,引导家长转变育子理念,扬长补短,有效诊断,一起为学生量身订制学期生活、后续发展规划,真正做到家校携手,助力学生成长。
面对有个性或是有想法的家长,教师要想人所想,避免说教,摆正位置,以同为父母的心态与家长沟通,形成平等交流的氛围,向家长提出协商解决措施,并给予支持与帮助。当学生后续有改进或者表现有反复时,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保持信息通畅,建立足够的信任感,以减少冲突发生。
面对想配合却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家长,教师可以选择以优带新,用榜样引领、鼓励有经验的家长多分享,成为这个群体的“黏合剂”。引荐一些优秀的家长,让家长们形成“经验分享圈”,促使其他家长接受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为之改变。
作为年轻的教育者,教师虽有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但经验沉淀下来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去汲取、去成长的。教师不妨把每一次困惑都记录下来,然后慢慢思考;同时把每一次成功记录下来,然后总结提炼;同样把每一次尝试记录下来,然后反复改进……把反思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直面问题所在,坚持正确的,承认错误的,督促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