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的首部文学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而初中语文教材在每一册都融入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普遍疏离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疏离感,我精心设计了助读单,并采用三步读书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朝花夕拾》。同时,也期望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掌握阅读相关或相似散文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学生走近经典、亲近经典,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速读明事
速读是七年级上册学生需掌握的阅读技巧,对于阅读大部头名著及长篇佳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速读时,每分钟阅读量不少于400字,力求扩大视野,将更多文字一次性纳入视域范围内。通过寻找关键词,带动整体阅读速度的提升。《朝花夕拾》包含10篇文章,学生在限时条件下进行速读,要求对全书进行全景式扫描,初步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标划六要素,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事件起因(why)、经过(what)和结果(how)”,用六个“W”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每篇文章所记之事。
二、精读析人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人物描绘的文字,尤其是细节描写,关注词汇运用和修辞技巧,体会语言之美,运用批注方式分析人物,利用助读卡片分项整理,进行全面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角色。例如:助读卡片——人物素描,学生把相关人物名称、出自哪篇文章、性格如何、作者的态度等一一列出并整理。
三、拓读悟理(趣)
针对名著的深入全面解读,需引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注解来了解其中的典故风俗和文化背景,通过背景资料研究作者当年的生活经历。此外,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如王瑶的《论鲁迅的<朝花夕拾>》、钱理群的的《从<朝花夕拾>到<野草>》等。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字背后的内涵。
三步读书法犹如三级阶梯,协助学生在阅读古典叙事散文的过程中,逐步攀登,明了事理、辨识人物、领悟哲理,体验经典的语言魅力,汲取精神养分,逐渐消除与经典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