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正式课程转化为学生体验课程的过程,而“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转化的关键技术,强调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之间的相互回应。正因如此,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均将其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
教师要做到“教-评”一致性
教师需明确呈现评价任务,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评价任务,并鼓励他们参与任务设计,是教师的关键职责。只有当学生充分理解评价任务时,他们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及时搜集与评价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学生群体的整体表现、个别学生的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等。通过这些信息,教师能够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准确把握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并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
教师应迅速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顺畅进行并有效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
学生要做到“评-学”一致性
学生首先要明确评价的具体任务,以便根据这些任务来判断自己需要完成哪些学习活动,才能达到评价的要求;其次,要整合可用的各类资源,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并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还会产生可供教师综合分析和判断的相关评价信息;最后,根据评价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路径,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并积累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
“教-学-评”的一致性意味着,在阐述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展示评价标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将评价内容纳入考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收集学生关于目标达成的反馈信息,以便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学习目标已经从“双基目标”和“三维目标”演进至“核心素养目标”。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从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知识,而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掌握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