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作为古诗文的一种传统学习方式,其定义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泛指读书;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吟咏诵读”。吟诵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传承诗词文化。接下来,我将阐述吟诵在诗词文化传承中的具体实现方式。
遵循古诗词结构 再现诗词结构文化
古诗词不同的文体、句式结构,读法也不相同。读五言诗通常遵循上二下三的结构,例如:床前/明月光。“/”表示诗句结构分界线,此处要做停顿。读七言诗通常遵循上四下三的结构,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四言诗为二二结构,例如:关关/雎鸠。杂言诗更需要根据每句诗的结构来诵读,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词的诵读也要遵循词句的结构特点,例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诗词自身具有结构美、节奏美,正确的吟诵应该通过声音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充分表达诗词含义。
展现古诗词的韵律美 传递音韵文化
古诗词的吟诵,还应体现它的韵律。古体诗一般都遵循入短韵长的诵读规律,吟诵时入声字读音短,押韵字读音长,入声字韵也可以长读,但应作特殊处理。格律诗除要求入短韵长外,还要求平长仄短,即偶数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音长,仄声字读音短;另外根据格律诗平仄平衡的特点,有的奇数位上的平声字也读长音,例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符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偶数位平声字上有“~”要长读,表现格律诗平仄声音对比的声律之美;韵字上有“~”,声音延长突显其韵味。词的吟诵要遵循词律。例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韵字色、百、碧、北都是入声字,是诗人为了表现欢喜之情的精心安排,吟诵时声音都做特殊处理。
古体诗的入短韵长,近体诗的平长仄短、平仄均衡,不同的文体内容与理法在吟诵的声音里有不同的表现。吟诵能让人掌握平仄规律,感知音韵节奏,理解诗词内涵,准确表达诗情文意。吟诵能够正确传递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诗歌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