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苑拾萃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价初探

市油田第五小学 佘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为例,结合学生习作片段,探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习作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价的内在关联

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从“写通顺”转向“写生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习作评价中,需关注学生能否通过精准的细节描写传递情感。例如,在习作片段《路灯下的“小鹿乱撞”》中,作者通过描述“脚步声在身后炸开,我死死盯着地上的影子,仿佛它们下一秒就会扑过来”,将“炸开”“盯”等动词与“昏暗路灯”这一环境描写相结合,生动地刻画出内心的恐惧感。我采用分层评价标准,要求处于基础层的学生做到“语句通顺”,处于提高层的学生做到“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处于优秀层的学生做到“语言个性化”,逐步引导学生从“写清楚事件”向“写活情感”进阶。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线性叙事”到“矛盾设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展现逻辑性和创新性。以《放炮冲突》片段为例,学生最初仅描述为“他骂我们,我们躲起来”,事件叙述平铺直叙。然而,通过借鉴《那个星期天》中“等待母亲”的矛盾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核心冲突,并通过同伴互评提出深入问题:“为什么对方会误会?躲藏时你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这一过程激励学生从“记录事实”转变为“构思矛盾”,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直白表露”转向“含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那个星期天》中的“光线变化”为例,引导学生用环境象征来替代直接抒情。例如,在修改习作《病愈的早晨》时,学生将“我很高兴病好了”这一直接表达改为“阳光像小猫的爪子,轻轻挠开窗帘,跳上我苍白的指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传递喜悦,展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教学评价策略的实践路径

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锚定素养发展的阶梯目标。基础层学生目标为聚焦语言规范,如补充“语句衔接”。提高层学生目标为强调方法迁移。优秀层学生目标为鼓励创意表达,如尝试“插叙回忆”。

过程性评价动态跟踪学生写作的全程。在写作构思阶段,使用“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梳理事件逻辑;在修改阶段,借助评价量表,量化“细节具体性”“情感真实度”等维度。

采用多元互动评价,构建素养生长的共生生态。小组合作中,学生采用“亮点+建议”模式进行互评。邀请家长参与应用文评价,增强写作的社会互动性。技术赋能,利用班级博客展示习作,通过“点赞”“评论”功能实现多维反馈。

2025-04-22 市油田第五小学 佘莹 1 1 濮阳日报 c158338.html 1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价初探 /enpproperty-->